近日,江蘇省首批盲文公交站臺亮相南京街頭。公交站臺上放置長方形的不銹鋼鋼板,鋼板上印有盲文,盲人一摸就能知道站名、公交車線路、起始地站名及運營時間等信息。盲文放置的高度正好方便乘客觸摸,下方還裝有紅色語音提示按鈕,按下后就會自動播報本站名、途經線路番號等信息。首批盲文公交站牌已在92個公交站點完成加裝。與此同時,首批無障礙公交車同步上線。(9月14日新華網)
盲文公交站臺和無障礙公交,為盲人延伸了“視覺”和“聽覺”,一輛公交車,就是一塊流動的文明櫥窗,這樣的做法值得稱贊。但是,正像網友所說,出發點是好的,但前提是盲人們真的能安穩地走到公交站,盲文公交站臺和無障礙公交才能發揮作用,從盲人從家門口出發到目的地,任何一個盲人輔助設施的失靈,都會讓另外設施的作用大打折扣。
那么,南京的盲道如何呢?據金陵晚報報道,今年1月3日,南京雨花臺區長虹路人行道升級改造過程中,原本存在的一段盲道卻消失不見了;2月23日,南京江北快速化大道改造后,新改造的部分道路人行道地磚毀損嚴重,而人行道的其他部分地磚卻質量完好,施工單位承認存在質量問題。7月13日下午,南京六合區殘聯聯合六合區公安局、六合區城管局和新聞媒體記者并請盲人代表就推動無障礙通道建設現場說法。媒體記者就盲道話題讓盲人代表表達心聲:盲道越修越多,實際上發揮作用的卻很少,名為盲道,實為險道。盲人代表呼吁社會加強重視,讓出盲道來,讓盲道發揮出應發揮的作用。
盲文公交站臺和無障礙公交很好,盲道很差,由此暴露出的是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共享、共建、共管、共治意識,這種公共服務“盲人摸象”的現象,不僅只有殘疾人設施的這一尷尬,更多的存在于公共服務的各個方面。
盲文公交站臺和無障礙公交要有共享共建的“朋友圈”,同樣,所有公共服務都要有這樣的“朋友圈”。比如,早些年,幾乎每個政府部門都建成了比較完備的信息化平臺,但是相關數據因為條塊分割,如一個個信息孤島,缺少跨部門的信息整合。買一套房子,需要填報十幾張表格,每張表格1/3以上的內容是重復的,讓人完全感受不到大數據的便利。近年來,各地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審批流程搬到網上,通過一網通辦、只跑一次、一次辦成等方式來增加市民、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政府服務費用減少,效率提高,市民和企業叫好。但是類似的多贏舉措,仍然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還存在“腸根阻”。比如,大多小區的供水、供暖管網都由開發商自行建設,建成后移交給供水、供暖企業管理。這種管建模式的長期存在,造成故障出現后,權責劃分模糊,所以每年都有媒體報道這方面的糾紛。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平衡公共服務生態,是貫徹實踐“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內容。因此,除了要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量,更要改善公共服務的分布格局,使公共服務更加均衡、普遍地惠及更多百姓,以有限的資金和無限的智慧,撬動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