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公開活動中表示,曾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拿到人臉數據,引發熱議。當晚,螞蟻集團官方表示,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曠視科技也表示,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對此,李開復向三家公司道歉,表示系自己口誤。(9月13日《南方都市報》)
李開復的一句“口誤”,掀起了互聯網的“蝴蝶效應”,引發網絡輿論的軒然大波。螞蟻、曠視、李開復隨后相繼發布聲明,澄清真相、解釋合作方式、數據使用情況、道歉等,以期緊急“滅火”,消除負面影響。目前來看,這場“口誤”引發的輿論危機,在三方的迅速公關下得到化解,避免了更大的風險。不過,該事件背后潛藏的人臉數據隱私安全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大眾的警惕,需要采取更妥善的方式予以保障。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數據的依賴性非常大,需要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對技術進行檢驗、優化、迭代升級。初創公司與大公司合作,后者掌握著數據資源,話語權顯然很大,不會將數據交出去,特別是涉及到人臉數據,更加謹慎??梢?,雙方采取“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和傳輸”符合邏輯。但如果合作方是中小公司呢,人臉數據的安全保障措施還能如此嚴密嗎?
自人臉識別技術誕生以來,人臉數據的安全性問題,就如影隨形一般,附著在技術之上,成為大眾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擔心它會掉下來,損害到大眾利益。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不時有網絡曝光,一些互聯網公司存在技術濫用,擅自超越界限,私下采集、交易、泄露用戶數據信息,進而嚴重侵犯用戶個人權益,令公眾對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問題深感不安。
由于人臉數據乃是用戶的生物特征,屬于非常敏感的隱私信息數據,一旦遭到非法泄露、濫用,將會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之前,諸如AI換臉、售賣人臉數據等事件的發生,令公眾看到了技術濫用的巨大負面作用,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性,因此強烈呼吁對人臉技術和數據實施嚴監管,并建立相關行為規范標準和懲罰制度,防范互聯網公司濫用技術,侵犯用戶合法權益。
技術是把雙刃劍,需要防止它的破壞性。合法采集、妥善保存、有限度使用,這是人臉技術和數據利用所應遵循的三大原則。規范技術并非完全限制技術發展,而是在保護大眾權益的基礎上,進行更安全的探索和使用。因此,嚴守數據保護底線應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戒律,建立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防范“內鬼”,同時媒體監督、司法懲戒要發揮力量,對互聯網公司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對違法行為施以“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