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山是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名企業負責人,2003年,他將近千萬元借給另一商人李長斌。后來,李因涉嫌犯罪被判刑,柳忠山知悉后采取司法手段,在向法院起訴追還借款的同時申請訴訟保全。獲準后,大連中院將李名下的汽車貿易公司存放在大連保稅區海關(經機構改革后撤銷,職能轉至大連海關派駐機構)的一批高檔進口轎車予以查封,以確保勝訴后的執行。令人沒想到的是,被法院查封的36臺車輛未經法院解封,居然被大連保稅區海關放走,案外人提走了全部車輛,導致柳忠山贏了官司,卻無財產可執行。時隔16年,柳忠山仍在為了這批車輛奔走。
9月14日,面對輿論質疑,大連海關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將實事求是、積極推進,依法依規履行賠償義務,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大連海關的表態固然值得認可,但“遲到的賠償”不該是“善后”的全部。這場延續16年之久的“荒唐劇”是如何發生的?到底誰來承擔責任?這些問題必須要有答案。
雖然此事是“債權人索賠16年無果”引發關注,但整個事件的處置,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被法院查封的車輛居然被海關私自放走,這無疑是嚴重違規。法院依法查封的財產,在未經相關程序“解封”的情況下,他人不能私自處理,這樣的常識涉事海關不可能不懂。為此,人們不禁要問:如此“知法犯法”,到底是太不拿法律當回事,還是有著不可言說的利益驅動?
其次,如果說私放查封車輛是有錯在先,那么,海關對當地法院先后多次致函要求將被私放的車輛追回,以及向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等裁定“置若罔聞”,便是“一錯再錯”。在16年的時間里,這個并不復雜的問題一再被拖延,以至于連法院的權威都受到了嚴重損害。
作為行使公權力的機構,海關理當帶頭守法。反過來說,公權力機構漠視法律,也比普通人違法造成的影響要惡劣得多。因此,對于該事件的處置,賠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徹查并嚴肅追究有違法嫌疑的單位和個人。海關私放被查封車輛,以及多年不予執行法院裁定的問題,也必須有人為此承擔責任。只有把這起荒唐事件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楚地還原出來,才能稱得上“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與此同時,此事也應促成更多反思。比如,對于公共機構的違法行為,如何才能進行更有效的糾偏?再比如,當個人維權無果時,除了訴諸輿論,還有沒有更合理的救濟途徑?畢竟,不是所有人的維權都能夠堅持16年,也不是每個人的遭遇都能夠獲得輿論的關注。目前,這起事件的蓋子已經揭開,希望相關方面調查、賠償、追責能更快一點——正義經不起再繼續“遲到”了。(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