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科技部官網刊登《關于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公布了九起論文違規案件,對相關責任人分別處以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等處罰,對案件涉及的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將按規定移送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從科技部的通報來看,仍有一些項目承擔單位在項目和經費管理上不履責甚至弄虛作假、亂作為,少數科研人員學風浮躁、學術失范、誠信失守,嚴重破壞了科研管理秩序,損害了科技創新良好生態??萍疾恐鲃咏槿胝{查,對造假者嚴肅處理,有效震懾了類似行為,也再次釋放了對科研造假“零容忍”的決心。
這次科技部公布的九起違規案件中,有七起涉嫌“論文買賣”,醫院成為重災區,再次證明了“論文指揮棒”的弊病。眾所周知,醫生有專門搞科研的,有專注臨床治療的。對后者,醫療水平才應是考核的第一標準。然而在現實中,不管學術基礎如何、平臺和條件如何,論文通常是評職稱的“硬杠杠”,甚至成為各大醫院比拼的“政績工程”,導致“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論文”的怪事,無奈之下,一些醫生鋌而走險。
由此觀之,打擊學術造假,固然要加強學術整治力度,形成“零容忍”的聯合懲戒機制,但也要破除“唯論文”等評價方式,鼓勵創新活動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撰寫論文與臨床治療一樣,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但現在,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時間用于寫論文,臨床實踐反而少了。只有改變評價方式,才能督促更多醫生回到臨床實踐上。
從大方向上看,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也正成為大勢所趨。今年3月份,教育部率先提出基礎研究“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應用研究“不把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7月份,科技部也提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要理性看待學術論文,“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這些領域的嘗試,是對一系列公眾訴求的回應,有利于糾偏評價導向,把巨大的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
學術造假一經發現絕不能姑息。不久前,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不僅能提升醫生的臨床水平和技術能力,也可以更加有效遏制醫療界學術不端現象。(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