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盡管教師日益成為受社會尊重和被羨慕的職業,但在一些地方,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問題仍較為普遍。記者近期赴湘川黔吉等多地基層區縣,就此問題的現狀、癥結與對策展開調查,發現不少地方的中小學“女多男稀”情況仍然存在。某些語言類學科,如語文、英語更是出現了“男教師荒”。
造成教師隊伍“女多男稀”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溫柔善良、輕言軟語、善解人意等傳統教師“標簽”更多與女性關系密切,教師職業安全穩定、收入有保障、有固定的寒暑假等特點,也都符合社會對女性兼顧家庭的要求。二是教師職業的薪金待遇問題。教師行業較大的壓力、過高的社會和家庭期望值,與相對較低的待遇形成反差,導致一些原本有志于從教的男性選擇了其他行業。三是女性在現有的教師招考模式中更有優勢。各地現有的教師招考模式主要是筆試加面試,筆試內容大多與教育心理學有關。這種通識類的考試,女性相對更具有優勢。而面試大多采用15—30分鐘的課堂教學,女性注重形象、親切隨和、口頭表達能力好等優勢,也讓她們在選拔中更容易勝出。
男女教師比例失衡會影響中小學教師隊伍群體的穩定和活力。比如,女性承擔了孕育下一代的責任,女教師較多的學校,產假安排一直是一大難題。特別是國家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女教師“扎推”孕育,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安排有很大影響。對學生群體而言,教師是主要的模仿對象。而成長中的性別區隔,對學生性別意識發展不利。學生的成長需要女性的細膩、溫柔,也需要男性的豪放、剛強。只有將男性的“剛”與女性的“柔”完美結合,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目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已經意識到中小學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對教育的影響,也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比如,師范院校招生時,一些專業向男性傾斜,降低男性錄取分數線;個別教師崗位招聘,性別限定為男性;拓寬教師渠道,鼓勵其他行業優秀男性進入中小學任教;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男性從事教師工作;等等。除此之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主流媒體也要加大對教師行業形象的塑造,讓教師的特質中不只有溫柔、誨人不倦的母親形象,更有學識淵博、思維嚴謹、堅強剛毅的創造型導師氣質,特別要突出對男教師正面形象的引導,突出男教師的社會貢獻和積極作用。另外,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讓男教師對家庭的貢獻力度更加凸顯。同時,增加學校的開放式教育途徑,讓更多的社會優秀男性加入學校特定主題的教育活動,如研學旅行、國防教育、素質拓展等。
隨著家校共育模式越來越得到重視,各級各類學校不妨逐步引導父親、哥哥等男性角色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融入學生的教育生活。更多的學校還可以提前與高校建立定向培養模式,讓師范院校的男大學生提前與用人學校建立聯系,一方面讓其提前全面了解教師行業,增強行業榮譽感,另一方面也讓用人學校提前有針對性地培養后備人才。(文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