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病床上的女孩,就是今年剛上高一的尤尤。因為病情嚴重,家屬在9月13日晚,把她從撫州南豐縣人民醫院轉院,送到了南昌。目前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原來事發當天在英語課上,尤尤英語聽寫沒過關,被老師罰做200個深蹲。尤尤拼盡全力堅持做完了200個深蹲,然后扶著墻回到教室的座位上。之后幾天身體一直不適,雙腿疼痛無法行走,甚至出現血尿的情況。(看看新聞9月17日)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 懲戒學生尺度如何把握?還須法律早界定。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目前尚未對教師懲戒權立法的內涵外延及行使細則予以明確界定和規制。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師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但是對于教師能夠采取何種方式懲戒和管束學生,卻沒有明確的意見。2009年教育部在印發《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時,曾重申:“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但是,何謂“適當方式”?基層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操作和正確把握。
去年,陜西省商洛市商丹高新學校13歲女生遭班主任王某長期辱罵事件引發關注。“熊孩子”在校鬧事、不學習,洛陽市實驗中學文峰校區兩位教師花一年時間起草了1.1萬多字的“學生教育懲戒法”, 期望規范懲戒手段。“懲戒”還是“體罰”,當需立法來界定的呼聲日趨強烈。諸多教師和家長認為,應該“將戒尺還給老師”,但必須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并且細化相關規定,明確管教權的邊界和限度。
在國外,許多國家法律中明文規定懲戒權是教師的專業權利之一,隸屬于教師職權,與教師授課自由權、授課內容編輯權、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權及自身進修權等,并列為教師可獨立行使的教育權利。如美國的教育懲戒類型主要包括口頭訓斥和勸告、 約談家長、 禁止乘坐校車等無關法律的懲戒,以及留校察看、 參加社區勞動、 強迫轉學、送到特殊教育學校等與法律行為相關的懲戒方式。校內教育人員主要實施口頭訓斥等無關法律的懲戒,法律行為的懲戒則由學校聯合校外機構來實施。
學校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懲戒,從實體到程序都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不僅有法律依據,還規定了誰可以行使、針對何種行為行使、行使的手段與形式遵循的程序以及學生侵權救濟途徑,做到依法懲戒。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規定要“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期待全國人大將《學校教育懲戒法》列入立法計劃,加快立法步伐,賦予教師對“熊孩子”的批評權、懲戒權,讓學校擁有表揚的和懲戒并舉的完整教育權,并保證教育懲戒合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