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發布公告,為做好廣州市反餐飲浪費的立法工作,現公開征求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對《廣州市反餐飲浪費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征求意見稿明確,設置最低消費額或者以包間費等方式變相設置最低消費額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9月19日《信息時報》)
餐飲業“最低消費”行規由來已久,且早已備受質疑。當前,“最低消費”已不局限于高檔中餐館,西餐、火鍋店等均有涉及。雖然不少餐館取消了“最低消費”,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各式各樣的費用,如改收包間費、高價茶位費、套餐費等其他費用。
“最低消費”看似市場行為,實屬強制性消費,也是餐飲浪費的“幫兇”。強制消費者點餐的份、量超出實際需求,每每吃不完、喝不掉,極易造成“盛宴”變成“剩宴”,同時也會助長講排場、好面子的風氣。既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也違背了國家大力倡導的綠色消費理念,更與黨中央“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背道而馳。
最低消費作為消費領域的痼疾,治理起來并不容易。早在2014年,為規范餐飲服務經營活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頒布的《餐飲業經營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二條明確規定,“禁止餐飲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但從現實情況看,“最低消費”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一些餐飲經營者往往換上了“馬甲”,比如改收包間費、茶位費等。其貌似明碼標價,實則是變相的霸王條款,是一種店大欺客行為。
此次廣州擬出臺地方法規將“最低消費”與“餐飲浪費”聯系起來,規定“設置最低消費額或者以包間費等方式變相設置最低消費額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可以說具體明確了包間費等也是屬于設置最低消費額的范疇;特別是此次立法壓實了政府部門、餐飲服務經營者等各類社會主體的責任,增強了可操作性,期待能夠成為消弭“最低消費”痼疾等行為的法治利器。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餐飲經營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力度,善于甄別和扒下設置最低消費的各種“馬甲”,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及時予以嚴厲查處和懲罰,形成違法警戒效應,規范和凈化餐飲行業市場。公職人員應帶頭倡導健康文明節儉的餐飲消費方式,在反餐飲浪費、抵制“最低消費”中發揮表率作用。廣大消費者也應發揮“用腳投票”的作用,學會對餐飲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額或者以包間費等方式變相設置最低消費額的行為說不,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向主管部門舉報,倒逼餐飲企業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