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機更成為農民的新農具,農村電商、直播經濟逐漸活躍在田間地頭。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列均超過98%,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99%。截至2020年3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55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46.2%。這些基礎條件,為中國農業數字化發展奠定了條件。(中國新聞網9月22日)
當下社會,手機被廣泛地應用在生活中,手機已經不再是城里人的專利,農村人也開始廣泛地使用手機,在農村手機被坊間形容為“新農具”。然而,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所限,對這種“新農具”遠遠沒有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成為制約鄉村經濟的瓶頸,盡快教會農民掌握和使用“新農具”已是刻不容緩。
數字經濟時代,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背負青天,面朝黃土的“泥腿子”,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電商平臺、帶貨直播、線上交易等正在向農村延伸,成為新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手機這個“新農具”并非人人會使用,尤其那些上了年紀的農民,他們還在使用著兒女們淘汰下來的老款手機,即便有了智能手機也常常是“望機興嘆”——不會使用,或者使用有限,成為鄉村經濟振興的一塊短板。
數字經濟時代“新農具”在農村經濟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信息時代“新農具”就是經濟效益,就是農民們的財神爺。生產出的農產品需要外銷離不開“新農具”,洽談業務,線上交易離不開“新農具”,“新農具”已成為農民們不可或缺的“助手”。對“新農具”陌生的這塊短板亟需補齊。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農民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思維,要洞悉到“新農具”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能抱著老式手機不撒手,要知道,有了這種“新農具”才會“財源茂盛達三江”;另一方面,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把教會農民掌握和使用“新農具”作為扶貧攻堅的一部分,扶貧先扶智,只有讓農民掌握更多“新農具”的使用方法,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游刃有余。一來條件具備的要給農民配備必要的智能手機,作為扶貧攻堅的一部分;二來必要時可以開設“新農具”培訓班,讓更多農民掌握“新農具”的使用方法。
今年9月22日是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非常節日,不但要豐收節里稻花香,更要豐收節里“手機響”。數字經濟時代,只有讓更多的農民朋友掌握“新農具”的使用方法,振興鄉村經濟才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新農具”是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盡快幫助農民掌握“新農具”是一道社會必答題,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