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陜西西安一小學組織200名師生到鄉村種植采摘,體驗勞動的快樂。學生們分工合作,種大蒜、掰玉米,一位女生稱在田間增長了農業知識,以后會更加珍惜糧食。
近年來,隨著各地各學校對學生“勞動教育”的越來越重視,各種各樣的勞動教育形式也應運而生,諸如:開辟校園田園角、組織學生到田間認識農作物、拾稻穗……這些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無疑對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一直以來,學校“勞動教育”嚴重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校“重文化課輕勞動課”使然。作為“德智體美勞”五字教育方針中的重要一環,“勞動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足夠的課程配比。加之,受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一些中小學校對文化課比較重視,課程安排也多,而勞動教育課雖有涉及,但面比較窄,課程安排也很少。有的學校甚至只把“勞動課”停留在了“課程表”上,根本就沒有落實到“行動中”。
正因為學校“勞動教育”的一直缺失,才導致很多學生“五谷不分”,不是有“米是從米袋里倒出來的”“小麥當韭菜”這樣的笑話嗎?雖然很多學生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句倒背如流,但又有多少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和內涵呢?
記得孩提時代,我們這一輩農家孩子,除了上學之外,放學也好,節假日也罷,我們基本上是幫助父母在農田里干農活,種田、割稻、除草、挖番薯等,幾乎每樣農活都要去做。正是因為通過親身做過一些諸如種田、割稻、種田、除草、挖番薯等農活,我們從小就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如何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應該說,小時候做農活的經歷,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是一筆拿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寶貴財富。
此次,陜西西安一小學組織學生體驗“掰玉米”“種大蒜”等農事勞動,無疑是一堂最好的“勞動教育”,是對“粒粒皆辛苦”的一個最好“詮釋”。筆者以為,這不但能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學會勞動,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同時對學生也是一種能力、意志和美德的培養,這對學生的將來和健康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愿各地各學校不妨多組織一些類似“體驗掰玉米”這樣的“勞動教育課”,既讓學生真正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又讓“勞動教育”始終伴隨著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并讓每一位學生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