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貼吧中看到,許多快遞員對派費下降叫苦不迭。一位快遞員在網上吐槽說,今年7月,到手派件費已降至0.4元/件,扣除短信費、電話費后,一單只能賺0.25元。(9月21日央視財經)
央視拆解快遞費用的分配環節:如用戶付出10元的快遞費,其中3元歸網點,1.6元歸攬件快遞員,城市內分撥費用0.6元,運到分撥中心0.3元,總部收到面單費1元、中轉費2元以及派件費1.5元。派件費減少的兩部分,正是快遞員的利潤來源。
快遞公司價格戰的結果就是,巨頭們的業務量節節攀升。與總部業務的欣欣向榮相對的,處于快遞末端的加盟網點和快遞員們苦不堪言、屢屢罷工,用戶體驗也直線下降。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快遞行業服務質量指數比6月下降超過31.5%。很顯然,對于快遞小哥而言,如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很多快遞公司的快遞員都沒有底薪,以及沒有“五險一金”,要節約成本多賺點錢,只好節約時間。于是,很多原本應該送貨上門的服務,也都縮水成一條干巴巴的取貨碼通知短信,快遞的最后一公里服務成為空談。
各快遞公司的相互傾軋,促成了電商行業的繁榮。即便快遞發貨價單件僅下降1毛,對每天發貨上萬件的商家來說,成本就直接降低1000元。但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無論是網店包郵還是個人寄送,不得不承擔快遞網點為了節約成本,犧牲服務所帶來的惡果。自己付出的成本在增多,但享受的服務卻越來越差。
或許快遞公司有一個依仗,盡管基層快遞員的收入越來越低,但每年反而還有多達幾十萬人不斷涌入這個行業。但這并非人們都愛干快遞員,實在是這幾年的經濟整體情況不樂觀,很多人不得不面臨做快遞員的選擇。
單票下降對加盟網點來說是雙刃劍,可能帶來一定業務流的增長,利潤攤薄會加劇基層網點的貧血,沖擊服務品質的穩定,如果基層網點自身缺乏服務競爭力,又缺乏總部反哺或者增量業務,或將加速洗牌。如果最后只剩下一兩家快遞后,那么可以想象,壟斷誕生,就不會存在用戶是上帝的說法了。曾經的“滴滴”和“優步”之間的激烈競爭,讓眾多的消費者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享受到了服務,但是當“優步”失敗之后,價格快速的提升,曾經的優惠政策也逐漸的消失了。
電商也曾打過價格戰,最后終于打不下去了,轉而將重點放在了企業長遠發展的架構整合、業務提升、形象塑造等內功上。這不能不說是電商業的進步,值得快遞公司借鑒。
惡性的價格戰沒有贏家,快遞價格戰不如服務價值戰。當快遞員和用戶需要雪中送炭的時候,快遞公司雪上加霜,即使等到自己壟斷了市場,再開始給快遞員和用戶錦上添花,也不會再有人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