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全國各地的批發商都會趕到廣西南寧三塘鎮采購八角。這里的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是當地最大的八角交易市場,一天出貨量高達300噸。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這個龐大的交易量背后有個公開的秘密:八角市場正在被違規的“硫磺八角”吞噬。在高峰市場,為了縮短工時、降低成本,大部分商家都使用硫磺熏制八角,而批發商為了逐利也會采購硫磺八角,并銷往各地的飯店、食堂等。記者搜集硫磺八角樣品送檢,結果顯示,二氧化硫殘留量達到500mg/㎏,相比原八角國標,超標16倍多。
據說,早在2005年,廣西的八角產量就占世界產量的90%以上。在當地,“硫磺八角成了絕對的主流貨物”。根據專業人士的說法,硫磺熏八角是當地的土方法,這種做法對人體的損害程度需要考量硫磺用量大小,目前沒有嚴格數據和指標支撐其危害程度。而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硫磺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但八角并不在其適用范圍之列。這種狀況意味著,市面上流通的八角大多數都可能是違規產品。
為何明顯違規的硫磺八角反而會成為主流?從市場逐利性的角度并不難理解。據說,用硫磺熏制八角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八角色澤”。久而久之,價廉物“美”的硫磺八角便成為市場主流,相應的,無硫八角由于“在價格、存儲、利潤上都沒有市場競爭力”反而被邊緣化。這個過程,其實是對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的現實詮釋,它反映出,在有效的市場規范缺失的情況下,市場自發性可能帶來某種扭曲。
這里的市場規范失效,得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就當地來說,監管的“放水”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有當地店鋪老板直言不諱——自己的硫磺八角不怕查,他們有應對辦法,“檢查的時候市場會提前通知,這些硫磺八角打包放到倉庫不擺出來,直接拿足干的八角給他們抽檢。”可見,不能完全用市場的失靈來解釋硫磺八角的“反客為主”,說到底它的流行離不開監管的“助攻”。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一結果,又很難說僅僅只是地方監管問題所致。報道中提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已經廢止的八角國標《GB/T 7652-2006 八角》中,其實明確規定“八角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應小于30mg/kg”。而現行的八角國家標準《GB/T 7652-2016 八角》中,并沒有標注八角中硫化物的限制含量。為何原有標準會被廢止,這是不是對大面積市場失范的妥協,從而又進一步給扭曲的市場釋放了什么信號?這一點顯然值得深思,也應該有權威說法。
當前,消費之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但如果產品質量標準不能有效提升,甚至對市場違規行為形成“妥協”,這既不是科學的市場監管該有的態度,也無益于消費信心的建立。
其實,不管是從消費還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此事都應該讓相關部門深思,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標準來發展八角產業,或者說我們該向消費者呈現怎樣的八角產品?而作為八角的主產地,廣西更應該及早認識到,違規熏制的硫磺八角一時贏得了市場,卻不可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它損害的還是地方產業的長遠利益。趁早轉型,才是正道。
硫磺八角的安全危害性還需要進一步作科學厘清,同時,其普遍的違規操作,不能因為成了市場的主流和常態,就將之默認為“存在即合理”。讓更多人在市場上買到無硫的八角,不該是奢望。(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