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本周起,北京市近500個政務服務中心將陸續調整工作時間,周六將不再“打烊”,廣大市民可以在9:00-13:00前往辦理各種業務。
“讓群眾好辦事,為群眾辦好事”是政務服務窗口的宗旨。然而,一直以來,窗口開放時間和市民工作時間的重合,導致了“上班時間沒空辦,下班時間沒處辦”的供需矛盾,著實讓人煩惱。為此,相關部門已推出“午間不間斷”“晚關門一小時”等延時服務舉措,但這些調整畢竟還局限于工作日,此番加上周六半天,上班族勢必感到更加“解渴”。從破解“門難進、臉難看”等問題,到延長政務服務窗口的辦公時間,“放管服”改革在北京走向深入。透過這些頗具含金量的改革舉措也可看出,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正日漸提高。
為市民提供便利、讓市民省心滿意,是一項沒有完成時的工作。從這個角度看,相關部門的改革還要持續下去,進一步消除供需“時差”。就拿周六延時服務來說,目前畢竟只是半天時間,若最大程度便捷上班族辦事,是否應當再進一步延長?客觀來講,政務窗口服務類多量大,業務模式不盡相同,有些以對公為主,有些則主要面向個人,通過大數據科學測算,應當可以發現某類窗口相對固定的人流高峰和低谷。再據此精準推行“錯時”服務——業務多時就多開窗口、多加人手,其他時間段適當減員、科學調休,不僅能徹底緩解辦事群眾的“時間焦慮”,也能更好保障工作人員的合理工休。事實上,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雙休日開門、星期一閉館”的“錯時”運營模式,就是根據人流量進行的動態調整,因地制宜實現為社會服務最大化。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消除政務服務的供需“時差”,只是優化公共服務質量的切入點之一。偌大一座城市,市民需求不一而足,而且發生在每時每刻。尤其是在北京這樣高速運轉的特大城市里,人們不僅要求服務的即時性,也要求服務的接近性、便捷性。說白了,政務服務最好是24小時365天觸手可得、立等可取。為此,北京其實在不斷自我施壓,持續打破服務與市民的時空界限。12345熱線24小時暢通,電話、微博、微信等多元渠道筑起了一座民意溝通立交橋;疫情期間,“非接觸式”辦稅等服務應時而生,相關部門主動上門……這些流程變革、機制創新,沿著的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方向:以百姓之心為心,讓服務主動跟著市民的節奏走,哪里有需求,何時有需求,服務都能到位。
精細化,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北京的城市治理推進到當前階段,就是要把種種過去幾乎不算個事兒的問題重視起來,想方設法予以解決,同時舉一反三,帶動治理體系的優化。這需要對廣大市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具有準確認知,也需要對城市運行規律有深刻的把握。為此,廣大黨員干部要用腳步丈量一線,自己在辦事窗口站一站、在街頭巷尾走一走,多聽聽大家的“吐槽”。同時,不妨充分發揮北京的科技優勢,善用智能化手段摸清現實中的民生痛點。說到底,就是要始終循著以民為本的價值導向,以細致人性化的辦法進行一個個“微改革”,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