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的思想,我們成立山夫合作社,就是要用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激勵更多殘疾人,讓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福建省南安市向陽鄉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連生對記者說。
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是福建省首家殘疾人合作社,在林連生的帶領下,山夫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幫助向陽鄉及周邊殘疾人貧困戶實現脫貧,重拾信心。
“我發現大部分殘疾人都希望養活自己,不做家里的負擔,有個普通工作就很滿足。”林連生說。但是在類似向陽鄉的山區,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殘疾人找工作難上加難。“7歲時的一場意外導致我失去了右臂,作為一個殘疾人,我更能體會到他們需要信心鼓舞和一個展示的平臺。”林連生萌生了創建殘疾人合作社的念頭。
說干就干,2011年,在林連生的號召下,7個村、12戶共籌集了12萬元,山夫合作社在南安市向陽鄉正式成立。“當時許多人都不相信我們這些殘疾人能做出什么事業來。”林連生說。憑著一股韌勁,合作社在卓厝村流轉了近30畝的土地,搭建了7畝多的大棚,種植了空心菜、絲瓜、韭菜和蘆筍。
創業不易,殘疾人創業更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勞動時的不便。例如搬運一袋50多公斤的化肥,兩名上肢殘疾的社員要靠肩膀頂著走,手腳不靈活、走路慢,社員深夜打著手電干活是常有的事。其次還要面對自然災害。2012年3月,向陽鄉遭遇了30年一遇的冰雹災害,林連生和社員們咬緊牙關,堅持守好菜地。兩個月后,第一批空心菜成熟,收成650公斤,他們收獲了第一桶金。
經過十年的耕耘運作,山夫合作社已形成了產供銷一體的產業鏈,擁有8個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共500多畝,輻射帶動1000多畝,擁有“咱厝人”“昭惠粗糧”2個自主品牌,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合作社成員也從當初的12戶發展到111戶,幫助300多個殘疾人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
與此同時,山夫合作社還制定出一套包含技術培訓、種苗供應、保價回收等的幫扶模式,形成了完善的扶貧產業鏈,降低了種植風險,提升農戶信心。針對殘疾人貧困戶,山夫合作社采取家庭精準幫扶的模式,根據殘疾人的具體情況,為每戶制定一套幫扶方案。如今,這套幫扶模式不僅在向陽鄉推廣,還輻射到了其他鄉鎮。林連生告訴記者:“我們曾幫助馬跡村的一個殘疾人創建了30多畝的示范基地,為他免費提供物資和2萬元創建基地。后來,這個基地又幫助了5戶殘疾人家庭,如今每年可以產生效益10到20萬。”
通過“造血”式扶貧,山夫合作社輻射帶動300多戶家庭實現脫貧,每戶月增收1800元以上。2018年,山夫合作社引進了臺灣蜜薯,種植范圍已經覆蓋了向陽鄉的家家戶戶,“不止是殘疾人貧困戶,很多正常家庭也在種。”林連生說。未來,他希望山夫合作社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能夠激勵更多殘疾人,將合作社的扶貧模式進一步推廣,帶動更多殘疾人貧困戶重拾信心,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