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年左右,我看所有的淘寶村商戶們、從業者們都產生了一種新的技能,就是直播?,F在我們開玩笑說有幾個新現象,過去幾年,手機成為了新的農具,現在是直播成了新的農活,而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新農資、新農業生產力。”
手機是新農具,直播是新農活,數據是新農資,這是一種新氣象。不過,要想中國快速而整體地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我覺得,這其間,關鍵要培養一大批新農民。
計劃經濟時代,一窮二白的中國要“握緊拳頭”建大工業,工農業產品價格有“剪刀差”。當時,農民相對于市民,經濟收入水平低一些,社會保障層次也低一些。正因為如此,多年來,年輕人談婚論嫁里,有些城市一方的父母,往往不愿意看到自家的孩子與農家的孩子聯姻。說句不客氣的話,“農民”低人一等,這也叫“存在決定意識”。目下,中國還有數以億計的“低收入人群”,其中,大部分仍是農民。
站得高而看得遠,當下的世界,論國力的強大,不僅要看一個出家“出口多少”,更要看“進口多少”,更要看“購買力”,你進口得越多,才越有話語權。而一個國家購買力的整體提升,首先要大范圍地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重點是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這才便于水漲船高。
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新農具、新農活、新農資”,這種“數字化”算是有效捷徑。當然,“新農具”也好,“新農活”也好,“新農資”也罷,都離不開“新農民”。這種新農民,不僅要會玩“直播”,同時也要會種地,起碼要知道什么時候春種,什么時候夏鋤,什么時候秋收,什么時候冬藏,特別是“科技先行”,起碼要樂于下田干活,要感到“吃住在村頭”有苦也有樂。
“新農民”要通過考試,包括筆試與田頭面試,考試合格后由相關部門發出資格證書;這其間,必須有一條“硬杠杠”——每年一定要“帶貨”,要把身邊的農產品通過“網絡直播”的“數字化”銷往海內外,最好要有量化標準,且這種量化標準應該是“逐年上臺階”,換言之,這種“新農民職業證書”決不允許走后門,決不搞濫竽充數,應該有優勝劣汰,要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覺到“當農民也光榮”。
“新農民”,與之配套的應該有“新農協”,也即各地應成立新農民協會。這種群團組織,其基本職能是服務農民。除了組織培訓之外,還應該有“比賽”,還應該有“評獎”。“從畝產一千斤到畝產一千美金”,“規?;?rdquo;、“集約化”、“數字化”,化來化去,根本的目標是,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的手上,對此,唯有造就一大批新農民,未來中國人的“吃飽吃好”才不至于被某些霸凌國家“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