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已過,去商場超市逛過的消費者會發現,節前還擺在最顯眼位置的月餅專柜已經瞬間消失了,那些月餅都賣完了嗎?沒有賣出去的月餅又去哪兒了?記者了解到,市場上銷售的月餅,保質期普遍在90天左右。對于臨近保質期仍未售出的月餅,有關部門將按照相關制度統一回收,并進行染色、毀形等銷毀措施,確保市面上沒有過期的月餅再次銷售,也確保生產企業不會把回收的月餅作為原料,進行再次加工生產。(10月4日央視網)
任何商品產銷都不可能完全等量,既有供不應求的情況,更有供大于求的常態。特別是作為節日商品的月餅,其銷售期更是有著特定的時效性,通常就在中秋節以前的一段時間,過了中秋節,人們基本上不會再購買以中秋為主題的月餅。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生產廠家還是渠道、銷售商,誰能不能保證生產出來的月餅剛好滿足市場需求,又恰好能在中秋節前銷售一空。這就會產生一個庫存和在售余量的問題。
那么這些過了節還沒賣完的月餅,它們都去哪兒了呢?這個問題顯然有必要關注一下。因為過季月餅的去向和處置方式事關食品安全,不可不察。雖然過了中秋節還沒賣掉的月餅,并不代表已經過期、不可食用,但是如前所述,中秋節一過,除了一些散裝月餅食品外,人們很少再會選購那些包裝精美的節禮月餅,這些月餅可能一直到過期都就被“剩下”來了。如果萬一有黑心商家惜財耍小聰明,把這些過期月餅入庫保存,等到來年換標再售,或是直接打碎做成食品原料,這不是害人嗎?
這種情況不是絕無可能存在,以前也有過曝光,并且月餅即便過期保管也并非難事,前幾天不還說有人吃了一塊10年未長毛的老月餅嗎?
從央視記者的采訪調查來看,盡管商家都稱這部分未售出月餅或者降價甩賣,或者被作為職工福利,或是盡數銷毀,只是留下包裝回收利用,但這畢竟只是商家自己公開的說法。
總之這些過期月餅的處理不能只聽商家自說自話,還要精確監控,全程追蹤,確保在盡量減少浪費的前提下不被不法商家用于“回爐重造”或者是“改期重售”。一方面,就像那些商家所言,過季月餅在還未到期的情況下,可以打折降價促銷、給職工發福利或是拆掉中秋主題包裝當作普通點心銷售,盡可能發揮“余熱”。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從生產廠家到銷售終端的量化監控鏈條,鎖定每一塊月餅的去向。要做到賣有記錄,毀有證明,絕不讓任何一塊過期月餅莫名其妙的“消失”在監管視線中。
食品安全無小事,每年在被那些各式各樣、花枝招展的月餅吸引眼球的同時,也要關心它們的“身后事”,“新瓶裝舊酒”、“新盒包舊餅”的事情絕不允許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