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建部網站消息,近期,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媒體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及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進行了調查并發布通報。通報指,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湖北、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這兩個被點名的項目都很高大,荊州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3米,曾號稱是“全球最大關公像,耗資15億”;獨山縣的水司樓,“建筑高達99.9米,投資高達2.56億元”。不過,它們的真實狀況并沒有那么“高大上”。前者,已被曝光出現地基沉降問題,其所在的關公義園也經營不景氣;后者,已停工2年多,不僅淪為一座超大型爛尾樓,更成為獨山縣巨額債務堆砌起來的形象工程的典型代表。
兩大項目被通報存在“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更多是從文化、環境等層面來評價的。而從建設程序上講,它們本不應該出現。如,水司樓的背后對應的是地方的大肆舉債,它的建設本就有違地方財政的合理使用原則。如果對于地方財政的監督落到實處,該有的決策程序被遵循,這樣勞民傷財、破壞自然風貌的形象工程,不可能如此輕易出現。又如巨型關公雕像,今年7月媒體報道,關公雕像并未得到荊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規劃許可。2019年8月被荊州市城管委下發整改函件,又稱其為“違法建設”。據此而言,關公雕像很可能是違規上馬的。
不難看出,事后被指存在諸多問題的項目,其實在一開始就是問題重重,它們的建設都建立在突破既有程序和規定的基礎上??梢约僭O,若當初相應的程序規定能夠發揮應有的把關作用,它們不至于走到如今這一步。因此,這類事件的整改,不應該止于對問題建筑的處理,也更應該包括嚴肅的責任追究。像荊州巨型關公雕像的疑似違規上馬,到底是誰拍板的,其背后又涉及哪些程序和規則的失守,這些都應該有一本明白帳。唯如此,方能以儆效尤。
通報要求,各地要舉一反三,加強監管,完善制度,發現苗頭問題及時干預、糾正,堅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比如,對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規劃和設計要求或專家意見分歧較大、公示爭議較大的,不得批準設計方案;建立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暢通群眾舉報渠道,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將相關情況報告住建部。這其實就是對程序和預防機制的強調,是對癥下藥。但是,像這樣被定位為“文化地標”的大型工程,往往被地方寄托厚望,它們的上馬要么有地方政府直接參與,要么有地方政府“背書”。如何防止地方上的重視形成對程序和規定的“碾壓”之勢,這背后其實不僅僅是某個項目的審批問題,本質上涉及的,是地方權力的監督問題,其復雜性不容低估。
說到底,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破壞自然景觀風貌,只是所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可能帶來的后果影響之一。不管是以何種名義建設,要有效降低地方項目對于環境和生態的破壞風險,歸根結底是要從源頭上徹底減少形象工程產生的可能性,將其背后的決策權關進籠子。因此,對于住建部的通報,不能僅僅看到其在文化和環境層面的警示意義,而更要意識到強化權力約束和監督重要性。唯有徹底告別權力亂為,無視程序、不顧忌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影響的形象工程才能有效杜絕。(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