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是否將作調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回應稱,經會同有關方面反復研究,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低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不時進入公眾視野,從黑龍江13歲男孩強奸案至湖南衡陽12歲男孩弒母案、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少女案,每一起案件都沖擊著公眾的神經。該不該降低刑責年齡?對低齡惡性犯罪如何懲戒?罪錯少年背后各方的責任如何落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未成年人犯罪”成了代表們的熱議話題。特別是,該不該降低刑責年齡,也在社會上引發爭議。
有代表建議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應從14周歲降至13周歲;也有代表建議綜合考慮孩子生理、心理特點,“降齡”應慎重。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大潤發工會主席陳建銀建議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只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才能讓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威嚴,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全國人大代表、廣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則認為,要綜合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調整刑責年齡不是簡單拍腦袋的事,不是看到某個惡性事件,就覺得應該降到13歲了,還是要慎重考慮。
事實上,責任年齡是基于青少年生理、心理、教育等科學的、普遍性的標準設立的。未成年人在成長階段,心理叛逆、心理不健康導致其實施違法行為,多是因為缺愛或者疏于監管導致,且在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年齡段,對自身行為所導致后果,尚不能完全承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追究刑責,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再者,將低齡犯罪人員“一關了之”,又沒有專業干預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的問題,反而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既與未成年人保護的方向相悖,又無助于改善社會治安秩序。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示,總體上對犯罪的未成年人,仍應堅持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诖?,刑法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換言之,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比懲戒更重要。近年來,一些地方檢察機關積極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臨界預防、家庭教育、分級處置多地和保護處分制度,切實加強了對高危未成年人的干預矯治,有效預防了違法犯罪。同時,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可以通過社區矯正,加強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教育。根據案件情況,可以交由學校進行告誡或公安機關予以訓誡,必要時成立幫教小組,制定改正計劃,進行跟蹤幫教。公安機關可責令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履行相關義務,監護人拒不履行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規定予以治安處罰。特別是,將未成年人的處罰重新進行規制立法,不將其作為一項處罰,而是一項常規的未成年人違反規則教育法或者預防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