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片頭一出現,就好像開新聞發布會一樣。真受不了那些拿著手機閃著亮光拍屏幕的人。”隨著國慶檔的回歸,觀影時“拿手機對屏幕拍照”的行為讓不少人產生反感。(10月12日光明網)
為什么會產生反感呢?一則,影響了他人觀看,侵犯他人的觀賞權;二則,這種做法,也是對電影版權人的侵權;總之,這種對屏幕的隨手拍是侵權拍,要不得。
拒絕“屏攝”是一種觀影禮儀,是約定俗成的默契,這種禮儀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但現實中,有些人卻一再破壞這個默契,什么原因呢?法律約束力不強,2017年3月起開始執行的《電影促進法》中在第三章第三十一條中明確規定,“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發現進行錄音錄像的,電影院工作人員有權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刪除;對拒不聽從的,有權要求其離場”。這種“規定”缺乏震懾力,所以,有些觀眾就滿不在乎了。同時,道德約束力也不高,電影票或者影院的觀影須知上大多會寫明“禁止拍攝”,但只是寫上而已,沒有形成一種道德強制約束。法律寬松,缺乏道德約束,這種“隨手拍”就泛濫了。
智能手機時代,人人都是攝影家,人人都有權拍攝自己欣賞的畫面和圖景,展示自己的拍攝才華,抒發自己的審美情懷。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的拍攝不能侵犯他人的權益。電影制作者工作者費盡千辛萬苦的創造,需要得到應有的回報,需要版權保護。你肆意拍攝,肆意傳播,是對人家的侵權,不利于人家得到回報,因此,這是損人利己的行為,也不利于我國電影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從道德自律上進行反思,不能因一己之利傷害他人,破壞秩序;當然,我們的法律也要進一步健全,從侵犯知識產權的高度對私自拍攝者進行嚴懲,增加震懾力。
其實,隨手拍,不僅不能隨意拍攝電影畫面,也不能隨意拍攝他人肖像,尤其是未成年人肖像,以及人家明令禁止拍照的景觀,等等。但是,現實中,破壞規矩的現象卻頻頻出現,這是智能手機的時代的“文明毒瘤”,我們應該剔除。我們應該對“隨手拍”立規矩,應該給“隨手拍”念緊箍咒。“隨手拍”方便了個人,但是,不能影響他人,更不能給他人帶來危害,帶來安全隱患。筆者建議,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法律,把禁止隨手拍寫入法律條款;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部門要對“隨手拍”進行道德約束,讓“隨手拍”在保證他人權益的道路上健康拍。
法規與時俱進,才能保證秩序不因發展而紊亂;道德不斷充盈,才能保證精神不因技術進步而失落。“隨手拍”只有在法治與道德的道路上昂首闊步才能行穩致遠,才能拍出手機智能時代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