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雙節”長假的最后一天,曾向媒體表達想當軍嫂的一援鄂女護士被“兵哥哥”男友求婚了。10月10日,許多媒體以“全網祝福”為題報道了這則暖心的消息。10月13日,有消息稱上述報道中那位想當軍嫂的女主人公曾結婚生子、并因以丈夫名義借貸不還而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單……
數天之內,如此劇烈翻轉的報道,讓受眾的視聽神經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劇烈的撞擊。所撞擊者,還不僅僅是人們的認知常識,更有這種常識賴以存在的道德、價值和邏輯。這種撞擊以及類似連編劇都沒膽構想的故事,在不斷刷新和擴展人們視聽神經承受能力的同時,也讓人們思忖如何在這樣的信息氛圍里守拙自處。
如果僅從一個人的經歷故事看,援鄂護士所為也并不比一些事件或者案件的情節更加難以想象。而現時人們之所以難以想象這種來回翻轉的事情發生在一人身上,以致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常識,正是因為女主人公的援鄂行為所具有的各種意義,并且這些意義所據以成立的基本價值不能被分裂地附加在意義完全相反的行為中。
尤其在獨自援鄂行為被視為具有社會建構性因而成為實際上的一種特別權利的情況下,獨自援鄂的行為就會被負載更多不普通的意義。以普通人的思維定勢,與人類道德及其基本價值取向一致的行為,應該難以與破壞解構人類道德及其基本價值的行為共生在一個行為體上。然而,現實總是在改變和重塑人們的思維定勢。
當然,更多情況下,人們難以讓自己的視聽神經適應現實,并非人們守舊,而是現實中的諸多情節難以被放進邏輯的框架。獨自援鄂、想當軍嫂、借貸不還、失信名單、高調現身媒體以至得到“全網祝福”,所有這一切,都難以用人們慣常的思維邏輯串通起來。在此,唯一可以告慰邏輯的,也許正是行為者因了建構性的特別權利,而使解構性行為也變成了一種特別的權利,因此人們才常見這樣的人對社會的解構力尤其大。這或許也是被類似上述來回翻轉的事件不斷顛覆的思維,常常難以抱定基本道德、抱牢基本價值的原因。
歷史表明,人類在價值、行為、意義的一致性上,存在著難以異位的執念和偏執。因此,價值和意義完全相反的行為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時,人們寧愿以“欺騙”“偽裝”等詞匯來寬慰自己的思維,也不愿意將自己所抱守的價值分裂。在視聽媒體的觸角無遠弗屆的環境中,抱守這樣的價值于社會基本道德而言,更具重要意義。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劇烈翻轉的事件中保持定力,以不變應萬變,以基本價值對翻轉事件,進而錘煉出堅韌的視聽神經。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