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就業季”剛剛過去,2021屆應屆生“就業戰”就已在各大高校打響。據《中國青年報》報道,8月中旬開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生文柯(化名)每天都關注輔導員在年級群里發的大量秋招相關信息。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提前到來的就業籌備工作被校方稱為“就業熱身賽”。今年8月,這所學校通過自有平臺舉辦空中雙選會,近40家用人單位的近150個職位向2021屆學生開放,學生簡歷投遞量近1500份。
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各行各業的不同群體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高校應屆畢業生是受影響較大的群體之一。受特殊環境影響,今年各行業招聘高峰到來的時間有所提前。一方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穩企業、拓崗位、促就業的政策措施。隨著疫情在中國境內被“有效控制”,就業市場加速“解凍”,前期受到抑制的就業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另一方面,我國經濟處于疫情后復蘇階段,在疫情中受到影響的經濟正逐步好轉,以往大量吸納應屆畢業生的中小微企業招聘需求回暖,使可接納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數量增加。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在擴大需求、調整供給、優化匹配方面出臺大量就業保障政策措施,各高校精心組織各類招聘活動,助力畢業生實現“云就業”,解決了大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
中國就業市場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面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現在就是要多措并舉,做到精準有效,一以貫之做好各項工作。隨著產業迭代升級和市場化程度提升,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隨之提高,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信息不對稱也越來越多,能否保證供需雙方在信息溝通上無縫對接,是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因素之一。就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而言,要搭建完善高效的就業信息平臺,降低供需雙方的搜尋成本,從而縮短大學生求職的時間,實現大學生“低成本”就業與用人單位“高效率”選人的雙贏目標。一是完善全國性的就業供求信息服務系統,根據不同學生群體及學科專業特點提供信息服務,降低供需雙方的信息搜尋時間和人職匹配成本,增強信息的準確性、定向性和互動性。二是更新就業服務理念,調整高校課程設置、分類幫扶等措施,不斷提高“一站式”就業服務質量。三是完善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強化就業幫扶措施和優惠政策服務,鼓勵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基層就業、應征入伍等實現多渠道就業,并在延長學制、減免學費、技能培訓、貸款創業、稅費繳納等方面給予更多保障,有效減少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
人才是從學習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并最終要接受時代的檢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僅靠學生自身的摸索遠遠不夠,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引導。就業指導教育存在的價值,就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及外部就業環境的變化,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未來。就業指導教師既是大學生就業的“教練員”,還是大學生與就業市場對接的“知心人”。對此,要強化教育培訓,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用更開放的視野來看待職場,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要強化能力訓練,搭建交流實踐平臺,為學生建立求職擇業的微信群、沙龍等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就業幫扶。學生對職業了解越充分,就越能作出理性選擇,從而規避求職陷阱,增強求職信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提前做好規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實力,才能在就業時穩操勝券。求職擇業時,學生個體要慎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綜合興趣、愛好、特長、志向和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以積極狀態做多手準備。進入新時代,青年學生建功立業的舞臺更加廣闊,每個人在規劃職業時,不能狹隘理解職業選擇,更應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將個人興趣與發展前景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命運相結合,在廣闊天地中成就一番事業。(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