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信息社會以后,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和風險陡然加大,后果也較過去更為嚴重。譬如,如今你的一條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和層層販賣之后,所帶來的將不僅是騷擾電話、垃圾信息、推銷廣告,還可能被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分子所用,給你布下網騙坑或殺豬盤,讓你錢財盡失。但是近年來發生并曝出的個人信息泄露案事件又不勝枚舉,所以,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
事實上,個人信息保護之所以難度頗大,信息泄露和相關違法犯罪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首先是因為泄露途徑和獲取渠道太多。眼下,上網、聊天、購物、寄快遞等各種活動,都需要用到個人信息以進行注冊、登錄等操作。這雖然帶來了很多便利,卻也不可避免地會在各個環節留下信息痕跡,這就給商家不法分子捕捉、記錄和竊取這些個人信息留下了可乘之機。也許不知什么時候,我們的信息就被泄露出去了,幾乎是防不勝防。如APP過度搜集用戶信息問題,雖飽受爭議,卻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其次就是因為非法獲取、販賣和利用個人信息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其中獲利空間巨大,在利益驅動之下,犯罪分子難免蠢蠢欲動,想讓他們“金盆洗手”、改邪歸正,無疑并非易事。
再者就是因為打擊力度不夠,潛在利益巨大而違法成本不高,侵犯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活動自然很難禁絕。這一方面是由于執法監管部門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未能完全做到“零容忍”,而作為受害者也常常是得過且過、不去較真。如對生活中常見的因買房引發的信息泄露和騷擾電話,很少有人會去認真追究售房者的法律責任,有時警方發現此類線索也很少深究。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法規不夠健全,權、責、罰不夠明晰,這無疑也會嚴重拖了打擊治理工作的“后腿”。
如此看來,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遏制相應違法犯罪活動,逐步改善個人信息安全環境,必須多管齊下。比如,要提高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個人做好防范,執法部門更加重視,不以“惡小”而不究;還要加強建章立制,加大立法和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法規,提高處罰標準,明確責任分工,厘清罪與非罪的法律邊界,形成嚴打嚴罰的法律共識,促進打擊治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
法治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治理武器。這次個人信息保護即將單獨成法,形成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可以說是個人信息保護法治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對信息竊賊而言是“緊箍咒”,對個人信息安全來說則是“金鐘罩”。如發言人所稱,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將進一步增強法律規范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