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馬蜂窩高價12人小團游變36人自助行”的新聞引發關注。據報道,一名游客表示,行程結束后游客們多次聯系消費者協會、馬蜂窩平臺投訴,最終旅行社表示可補償團費的30%,并要求游客不得在平臺上發布負面評論,這一要求被游客們拒絕。但在20日下午,他收到馬蜂窩退款通知,稱旅行社已經對他的訂單操作了退款,退還30%(約1186元)。
定制的明明是小團游,卻變成了人在囧途的自助行,從報道陳述的情況看,這群游客被馬蜂窩“蜇”一下,更被無良旅行社(組團社和地接社)“合伙”坑了一路。整個旅程下來,那種糟心和煩悶,那種無奈和無助,都令人感同身受。出去游玩本就是在飽覽風景中圖個開心,孰料卻是花錢找罪受,豈不痛苦?
聽說過強買強賣,如今人們見識了“強退”——游客出行體驗糟糕,憤怒投訴,并不認可旅行社給予的30%團費補償,卻遭旅行社不由分說地直接退款。何其荒唐?更荒謬的是,旅行社提出的無理要求:游客不得在平臺上發布負面評論。既然害怕游客差評,為何開罪于游客?如果老老實實依法行事,葆有起碼的契約精神,游客還會投訴?把游客“照顧”得好好的,自會奉上好評,怎會給差評?
要求游客不得在平臺上發布負面評論,是心虛的表現,更是無知的表現。馬蜂窩平臺稱“若商家要求游客不發負面評論或差評,此行為屬于違規行為”。妄想堵住游客的口,是不可能得逞的。
旅游法明確規定,由于地接社、履行輔助人的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的,旅游者可以要求地接社、履行輔助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要求組團社承擔賠償責任。小團游變成自助行顯然是單方面違約,旅行社有責任賠償,賠償多少得按規定來,而不是甩出30%團費就完事,更不能要求旅游客不得給差評,否則賠償就變成了封口費。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文旅部發布《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其中明確指出,在線旅游經營者應當保障旅游者的正當評價權,不得擅自屏蔽、刪除旅游者對其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不得誤導、引誘、替代或者強制旅游者做出評價,對旅游者做出的評價應當保存并向社會公開。換言之,無論旅行社還是平臺都沒有權利禁止游客差評。試問涉事旅行社,誰給你們封口的權利?做了虧心事還怕指責,該反思的是自己。
顯然,涉事旅行社之所以要求游客不得在平臺上發布負面評論,是擔心游客一旦差評了,再想坑人就不那么容易了。問題是,如果真正害怕差評,為何不從提高服務上下功夫?為何不改邪歸正?為何不遵紀守法?
一名游客說得好:“我們選擇一個旅行產品,都會看評價怎么樣,現在這種遭遇還不允許評論真實情況,接下來還會有更多人受害。”對無良旅行社就應該點名抨擊,對不負責任的平臺也應該點名批評。只有正氣聚攏起來,搞歪門邪道的商家才會膽怯;只有敢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多,讓正義之聲越來越高亢,那些無良企業才會有所忌憚。
毋庸諱言,受疫情的嚴重裹挾,我國文旅業遭受重創,目前尚未恢復元氣,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提升服務質量,把工作做得更有品質。無論何時何地,旅行社和平臺都要把尊重游客放在第一位,把心思放在提升游客體驗上。如果得罪了游客,最終遭殃的一定是旅行社,除了游客“用腳投票”,監管部門也會找上門來。(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