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曾寫道:“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么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一間自己的房間。”在那本著名的探討女性與小說關系的作品《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里,伍爾夫說自己在大英博物館的書架上尋找答案,想知道貧窮對小說有怎樣的影響,從事藝術創作又有哪些必要條件。她問道:“一年的時間里,有多少關于女性的書出版?其中有多少是男性寫的?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可能是地球上被討論最多的動物?”然而答案并不容易獲得,“只有鐵爪和銅喙才能突破真理的外殼”。
時至今日,至少在物質層面,不少女作家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然而,女性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已臻于完善了嗎?日前,國內首部聚焦中國當代女性寫作的作品《2019年中國女性文學選》(以下簡稱《女性文學選》)出版,以自己的方式回應了這個問題。書中,20位中國當代女性寫作者圍繞“愛”“秘密”“遠方”等三個主題,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呈現了自己對文學創作和個體生命的思考?!杜晕膶W選》主編、茅盾文學獎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認為,“重要的是寫作本身,使用自己的語言和表達,女作家要做自己,要坦然說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探討“女性寫作”,邏輯上似乎沒有必要。既然男性與女性在當代受到同樣的教育,面對同一個世界,為什么當女性把頭腦中的思考轉化為文字,“寫作”兩個字前面就要多一個定語?試想,為什么我們不會把托爾斯泰和讓安娜•卡列尼娜遭遇愛情的沃倫斯基的形象劃等號,不會說包法利夫人的幼稚與虛榮也屬于福樓拜(雖然福樓拜自己承認)?而當伊麗莎白與達西終成眷屬,簡•愛在雷電交加的夜晚作為平等靈魂站在羅切斯特先生面前,我們又能如此自然地,把這些形象組合為女作家人設的一部分。
是兩性面對著不同的寫作主題嗎?可是,所有思考的話題對女性似乎都是開放的。是女性的思維特質決定了她們難以從普遍視角(或者說男性視角)來分析問題嗎?這樣的觀點,無論從科學研究的角度,還是從現代女性已取得的社會成就來說都站不住腳??墒?,我們還是會說“畢竟她還是一個媽媽”,而很少在面對家庭和職場矛盾時說“畢竟他還是一個爸爸”。面對很多重大問題時,我們還是會主動去聽男性的看法。而在文學創作領域,據統計,20世紀近百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女性只有9位。
即使拋開歷史上對女性創作的偏見,女作家們——目前還不得不繼續使用這樣一個多少有些特殊的稱呼——在創作上,要么把自己的思維向男性化或中性化靠攏,創作出無性別差異的作品;要么就繼續按女性的思維特質寫作,甚至突出這一特質,同時面對“這一讀就是女作家的作品”之類的評論?;蛟S還有其他的選擇。但無論如何選擇,面對的問題都獨屬于女性,即使她們以或強勢或輕松的方式,已然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所以,唯有堅持文學高于性別的前提,女作家方能既保持自我,又在創作上實現“去特殊化”。
在《女性文學選》中,不少是85后新銳女作家。這是在物質和自我認知上都更加獨立的一代女性。對她們來說,寫什么、怎么寫,也就是文學創作本身,越來越比寫作者的性別更重要。
王海雪,一位1989年出生的作家,其短篇題為《夏多布里昂對話》。據她介紹,這是一篇一夜寫就的故事。男女主人公也面對著所有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問題,但環境是寬松的,他們身心自由。在常態式生存中描述情感關系與生活方式,“妥協”與“破壞”都是自由的變體,重要的是改變本身。所謂打破性別的桎梏,并不意味著在情感關系里女性要時刻強調獨立與進退自如。能意識到要用自己的方式定義感情,就是走向情感自由的開端。女人是水,水的本性是流淌、順勢與蜿蜒。當水霧化為汽,就能打破二維平面走向三維空間。當水凝結成冰,就能結構出任何剛性的姿態。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變化的能力。
在周潔茹的短篇《油麻地》里,我們可以讀到一個生活中最平凡的女性。在家庭、工作與個人空間之間,矛盾與張力都是尋常的,而就是在這種看似波瀾不驚的尋常里,一個女性如何活成自己?不一定多么風光,但活得很真實。她把眷戀和依賴,反抗與忍耐的度把握得剛剛好,這是一種普通但并不簡單的狀態。主人公阿珍是嫁到異地的媳婦,婆家人對她談不上好壞,但尊重也是很少的。下班回來沒人等她吃飯,似乎沒有她,已經是完整的一家人。后來阿珍的事業走上正軌,她漸漸明白,與其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雙手決定命運。小說結尾,阿珍給老公打了個電話:“奶奶房子裝修要到我們家里來過渡,你沒有同我講過一聲就拿了主意,你沒有當我是一個屋里人,這是一個問題。我六點準時下班,我們必須談一談。油麻地,A出口,你來接我下班。”游刃有余,有時候或許就是這樣的。這些情感的細節、關系的微妙、生活的皺褶,不僅是女性的,更是普遍的,通過文學表現出來,難能可貴。
瑪格麗特•杜拉斯屬于另一種女作家,她寫女人的目的是寫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還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傳里寫道,她仍是那個“在1912年穿著彼得潘小圓翻領的前衛女孩”。這兩位的寫作生涯,或許值得所有女性寫作者參考。既然如伍爾夫所說,那些“有學識但無偏見的人……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結果寫成書”,可她帶著紙筆在大英博物館里遍尋卻沒找到答案,那么,我們不如回到屬于自己的記憶與歷史里,在抽象的思想空間中,找到那間真正屬于自己的房間。
(作者系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