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孩子的視野,有什么高效、易行、低成本的方式?筆者曾就這一問題咨詢一位知名教育學者,得到的答案是: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就這么簡單?初聽之下,筆者未免有些訝異,但細細想來,才覺得這實在是高見。尤其是最近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政策導向和一線學者的洞察,二者互相驗證,不僅證實了博物館的育人價值,更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上、校園之內,而應該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拿各類博物館來說,它們往往展示著一座城市、一個文化區域的歷史記憶或前沿科技,甚至承載著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基因。不難發現,各類博物館不僅具備歷史、美術、生物、物理等學科的教學輔助功能,其更大的價值在于能夠不同程度地激發學生深研傳統文化、探究自然奧秘、關懷人類命運的興趣與動力。
遠的不說,最近甘肅酒泉一所中學的學生們課間操跳敦煌舞就是典型事例。學生們的優美身姿,引來不少網民“真美”“想學”的贊嘆。學校教師稱,這個敦煌舞是根據敦煌壁畫二次創作的,融入了莫高窟文化元素,學生課間操跳敦煌舞已有四五年。正如有識之士所說,這實在是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搞活中小學體育活動相結合的一次令人驚喜的嘗試。課間操跳敦煌舞可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更以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植入學生內心,培養他們濃厚的家國情懷。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無疑兼具了德育、體育、美育的育人功效。
過于重視“智”,而忽視與德、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問題在當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其顯而易見的弊端,乃是導致大量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較為沉重,身體健康狀況堪憂,甚至有個別學生在價值觀層面存在偏頗,出現一些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行。
上述問題近年來引發了教育界、社會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在積極進行糾偏和價值引導。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闡述改革目標時提出,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這可謂切中了當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肯綮。正如有媒體發文指出的那樣,教育評價改革首先要解決如何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問題。單純地用考試升學這一指標指揮學校教育,會導致學校教育背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違背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脫離科學發展的基本軌道。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會持續、大力度整頓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為何部分家長“拿錢買分”的做法是在把孩子引入歧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國內外兩個大環境的演變,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調和節奏正在隨之變革,以往過于重視智育、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落后評價方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正在被摒棄。
北大畢業生說脫口秀、人大畢業生棄40萬元年薪學做小面、海歸碩士應聘汽車維修工……最近一系列相關新聞報道,昭示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選擇正越來越多元,不走尋常路的情況更加常見;更為可喜的進步是,與當年“北大畢業生當街賣豬肉”引發社會大面積熱議不同,如今指責他們“誤入歧途”“人才錯配”的觀點日漸微弱,正在輿論場中失去市場。
因此,當社會價值取向正在悄然生變,當教育改革發展正在蹄疾步穩地推進,對于廣大家長、學生和教育工作者來說,及時了解并跟上時代的潮流顯得尤為重要。追求更加美好的教育應該是所有關心支持中國教育的人的共同愿望,而如今,當教育評價的指揮棒更加科學,我們所有人也應該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內涵,讓教育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校園之內,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和世界。(郭 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