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滬高鐵發布公告稱,將對京滬高速鐵路票價進行優化調整。除了價格浮動,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變化,即京滬高鐵還將試點“靜音車廂”服務。據國鐵集團介紹,“靜音車廂”可為旅客提供更加安靜舒適的旅行環境,愿意遵守相應行為規范的旅客,通過12306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此項服務最早于2020年12月23日起開啟試點。
高鐵靜音車廂呼之欲出,不少網友紛紛感嘆“終于解脫”。不可否認,在我們的火車文化中,車廂天然就是喧囂嘈雜的,從之前的綠皮車時代到如今的高鐵時代都是如此,只不過“噪聲分貝”的大小有些許區別,這并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值得追問的是,為什么人們在圖書館、咖啡館、醫院等會有意識“保持安靜”,但置于同為公共場合的列車車廂里,卻“毫無自覺”呢?或許,這就是典型的習慣成自然。“靜音車廂”的出現,或將成為推動變化的積極一步。
根據鐵路方面的說法,愿意遵守相應行為規范的旅客,購票時可選擇靜音車廂。意思很明確,就是“以履行責任來換取權利實現”。權利和責任是統一的,享有安靜和保持安靜自然也是統一的。一個基本的道理是,更安靜的車廂只能訴諸于車廂內乘客的配合。然而,有鑒于乘客素質各異、需求不同,現階段要求所有人做到“請勿喧嘩”并不現實。那么,讓一部分人“先安靜,先享受”,就成了一個合理選項。
理論上,“靜音車廂”模式是成立的。并且從技術實施層面來看,大數據所支撐的“社群分類與供需撮合”也不是什么難事。但最大的不確定性,從來都是來源于人性。一般來說,人們傾向于獲得權利而回避義務,總是傾向于“搭便車”坐享他人之利。這意味著,選購了“靜音車廂”的乘客也未必就能遵守承諾、嚴格自律。久而久之,當違反規則的人多了,規則本身也便失效了。
“靜音車廂”要想善始善終,建立一套對應的秩序維護機制不可或缺。一方面,要靠車廂內同乘者的“道德施壓”,另一方面也要靠列車工作人員的積極管理。選擇“靜音車廂”,相當于訂立了一份契約,違約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違背義務的同時,所享受的權利理應自動終止,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事實上,一直以來,高鐵等交通工具一般都是“群體自治”“弱管理”的狀態,對于不文明行為約束有限。靜音車廂,完全可以作為“強管理”的試點。
“靜音車廂”既是嘗試也是倡議,其關乎契約意識、關乎自覺自律,也是一次需求分層、素質分層的社會實驗。當然,其所考驗的,說到底還是以乘務人員為主體的高鐵運維團隊的服務水平、管理水平。(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