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吉林省通化縣快大人參市場內暗訪發現,不法商戶“客串”鑒定專家,在黑窩點內給人參拍照、電腦制作及打印《人參鑒定證書》。只要花上10元錢,就能辦理兩個高大上的野山參證書,而且立等可取。因為有了證書,原本幾十元一棵的園參,就能搖身變成“林下參”,價格翻倍,可以賣到數百元。
花費不多,普通園參就秒變“野山參”,這樣的神操作實在讓人驚訝。而尤其讓人覺得奇怪的是,這些“野山參”居然還不乏客戶。報道顯示,旺季時,造假店鋪每天要制作1000多個這樣的《人參鑒定證書》。
如此公然造假不僅有違商業道德,也已經觸碰到了法律。相關法律人士指出,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違反國家規定非法辦理《人參鑒定證書》,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常態化監管,對鑒定證書造假行為露頭就打,嚴厲懲治,以免這些不法商家擾亂市場。
事實上,當地也曾多次查處,但仍禁而不絕。這中間,除了執法偏軟、監督不力、利益纏繞等原因之外,也與微妙的社會心態有一定關系。
也即,很多人其實并非不知道這樣的物品鑒定證書不靠譜,而且這些年來,類似證書造假的新聞不斷被曝光,一般人理應具備了一定的免疫力。但為何人們對鑒定證書的執念依然“熱忱”?
鑒定證書如此搶手,恰恰表明,很多消費者沒準兒并不特別在意這是不是真的“野山參”,他們更在意有沒有所謂的“專業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在這些人眼中,一紙證書遠比真材實料更重要。造假店鋪的肆無忌憚、屢查不改,正是因為類似需求的存在。
可見,“野山參”收割的不僅僅是智商稅,更有消費者主動配合、自愿上當等情形的存在。
為什么要購買具有這般鑒定證書的“野山參”?其中既有心照不宣、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有作為禮物中轉的不負責任心理。前者自不待言,生活中很多人一向好面子,有個證書總比沒有強,字畫如此,珠寶玉器如此,陶瓷如此,“野山參”也是如此。
而后者的學問顯然要大得多。很多作為禮物存在的物品,本身的品質其實已經抽離了。只剩下一些外在的標簽,以及標簽下隱含的商品價值,而鑒定證書恰恰符合這樣的標簽化存在。
人參質量等級的認證,本有專業的鑒定機構、嚴格的國家標準和程序。肆意制造假證書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該對此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一方面,市場監管要持續加力、主動作為,線上線下及時清理規范類似的假冒鑒定中心,使之無處可藏;另一方面,也要對社會心理進行一番蕩滌與修復,那種閉合式禮物轉圈的做法,也該清理清理了。(龍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