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陜西首位盲人高考生吳瀟,在考研報名時遇到了困難。吳瀟今年24歲,是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應用心理學大四學生,意向報考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多次致電該校招生辦及心理學院進行溝通。10月22日,該校相關負責人明確回復“不能報考”,理由是“不具備條件提供便利”。
從媒體報道可知,吳瀟是陜西首位盲人高考生,并考出470分的成績,一時間獲得不少媒體關注。只不過,這個勵志故事,似乎沒有一路順順當當地書寫下去,在考研時依然遭遇風波。
陜西師大回復“不具備條件”云云,大概也是實話。吳瀟是陜西首位盲人高考生,可見罕見,也可想見很多高校的相應設施缺乏,不知道怎么安頓盲人學生。具體到專業,心理學可能又有點特殊,比如陜西師大的一位工作人員的回復,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在學習心理學專業過程中,需要觀察受試者情緒等一系列動作,“這盲生她咋學啊?”
但這一定能斷定陜師大“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么?恐怕也未必。比如有律師就指出,陜師大在錄取體檢前就拒絕考生報考并不合法,工作人員沒有能力斷定不符合標準,自己就沒有能力培養;且“不具培養能力”,也不能成為合法的拒錄理由。而校方拿出的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該文件同時強調,此部分內容供考生在報考專業志愿時參考,學校不得以此為依據,拒絕錄取達到相關要求的考生??梢?,現在就斷定吳瀟不能錄取、不給機會,為時過早且于法無據。
在新聞報道中,還有些背景信息也很值得注意。吳瀟的一位室友也是盲人,意向報考北京某著名高校,對方已同意;她的一位師姐(同為盲人),考上了遼師大心理學研究生,目前已在該校就讀??梢?,所謂學校有沒有條件,也要看有沒有意愿創造條件。
再者說,以財政撥款(亦即納稅人財富)作為支撐基礎的公立大學,應不應該以“條件不足”拒絕學生?如果“沒有條件”,是不是應該借這個機會,完善一下條件?畢竟,中國有800多萬盲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上大學,是毫無疑問的社會道義所在,未來這種情況也多半會再次遇到,作為公立大學,公眾當然期待它們有所擔當,且能主動一些。
不可否認,招收盲人學生,肯定會在教學成本上多出一部分,肯定要勻出不少資源完善設施。但大學的價值,或許就在于這種“小”,去關照一位位情況各不相同的個體。大學承載的期待,不只在學術層面追求高精尖,也在于奠基一些最基礎的社會倫理,比如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被放棄的。大學外在形態上是一個機構,但它的內核,理當是具有人文氣息的、溫暖的。“大學”兩個字本身,即內含一種人文價值的意義。
招收一位盲人學生,對于院系的管理來說,肯定是不輕松的。但也不妨聯想一下,每年陜師大在招生季,都會因為“老教授手寫錄取通知書”而在輿論場上亮相。想必學校也知道這種“慢”與“費勁”的儀式意義所在:不憚辛苦的書寫,不就是在傳遞一種溫暖與情懷么?還有很多學生同樣在期待,對他們來說,這份溫暖與情懷,就是光明。(易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