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這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11月1日央視新聞網)
據悉,家長群里出現的問題,引發不少家長共鳴。也正如媒體表示,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無形間成為“壓力群”。媒體報道的另一個案例同樣令人感同身受,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因為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么看得過來……
初衷良好的家長群,有的已然變味兒,甚至給家長帶來壓力。除去前述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等,家長群淪為“夸夸群”也值得注意,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眾多家長開啟稱贊、感恩模式;還如,有的家長不自覺,把家長群當成了家族群,什么信息都往群里發,甚至將家長群成了推廣產品的平臺。
事實上,面對家長群家長有壓力,老師也同樣有著壓力。正如媒體報道的現象,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這就容易讓后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有老師已經對手機產生了“恐懼”。還有的幼兒園老師,每天花費精力追著孩子們拍攝短視頻以滿足家長們的需要,這些均會給老師帶來壓力。
家長群不應成為“壓力群”,對其舍棄不用不現實,這就需要在規范上多小功夫。2018年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教育局就曾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規范區屬各學校、幼兒園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管理,減輕廣大家長、學生過重工作學習負擔,這就值得借鑒。
還值得一提的是,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就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而此前教育部也曾表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等現象。
當然,讓家長群發揮應有的作用,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尤其于家長來講,應該遵守規矩,既要體諒教師的難處,也應注意在群內發言的守法與文明,更須注意切莫給他人帶來騷擾。此外,應該認識到,教師不厭其煩的布置作業或者下達其他任務,或許并不單純是他們的錯,可以通過正規渠道向學?;蛳嚓P部門反映,而不能將矛頭只對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