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教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他還質疑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近年來,家長群所引發的家校矛盾日益突出。上述視頻中家長的言辭雖然激烈,卻真實地反映了部分家長的真實感受——家長群的存在,給家長增添了諸多壓力與苦惱,成為家校矛盾的觸發點。
作為一種家校溝通的方式,家長群本來旨在解決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家長協助實施家庭教育,搭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從歷史縱深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從電話、短信的有限溝通,到現在借助社交網絡實現緊密溝通,家長群確實有助于緩解家校溝通不暢的痛點。
然而,在現實中,不少家長群成了教師向家長布置“任務”的工具。因為教師與家長關系的不對等,一些家長對教師通過群聊“發號施令”感到不舒服甚至被冒犯,但是為了孩子在校園的健康成長,只好“忍氣吞聲”。個別教師還把原來屬于自己的責任轉嫁到家長身上,比如讓家長批改作業、要求家長協助完成學校布置的各種任務指標等。
另一方面,一些教師也為家長群的各種表現感到困擾。作為一種即時通信的形式,家長群在實現全天候運轉的同時,也壓縮了教師本有的私人時間,讓教師不得不利用碎片時段回復家長提出的各種疑問,回應家長的焦慮和擔憂。有的家長群還淪為少數家長向教師無事獻殷勤的“夸夸群”。凡是正直的、胸懷教育理想的教師,都會為這種異化的家校關系感到不安。
平心而論,很多家長群顯露的問題,并非家長群本身所制造的。放在大的教育環境中,當前升學競爭出現的“內卷”趨勢,讓教師的工作壓力急劇上升,教師不得不把溢出的壓力轉嫁到家長頭上;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情緒,家長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期待。家長群仿佛一塊“照妖鏡”,照出家校關系的百態眾生。
對于當前許多80后、90后家長而言,他們可能會懷念自己上學時的家校關系。那時候,教師具有相當的權威,家長對教師葆有尊敬與認可。盡管教師與家長只能在家長會等少數場合實現面對面的溝通,但很多矛盾能夠得到及時妥善解決。與此同時,教師也會相對自覺地劃清自己的行為邊界。
不容否認的是,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已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如今這代城市家長,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對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人們對教師的期待,也從傳統師道影響下的“先生”,變成了承擔教育職責的專業工作者。甚至有些家長把家校關系理解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此,解決家長群引發的矛盾,從根本上來說,需要重新厘定家校關系的性質,讓教師安心教學,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給教師。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家訪”這種一度走出人們記憶的家校溝通手段,再次受到社會熱議。這也啟示人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可以存在多種途徑,家長群并非唯一的方式。過度依賴某種方式,只會讓教師和家長陷入溝通的焦慮,而無法有效達成溝通的初衷。
家長群引發各種矛盾,錯不在“群”,而在于扭曲和異化的家校關系。而家校關系之所以走到了當下這個局面,不僅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錯位,更與過度的、無序的教育競爭存在緊密關聯。在“萬事皆內卷”的今天,教師需要反思是否盡到了教書育人的本分,時刻銘記第一次走上講臺時發出的誓言,而家長也要充分賦予教師施展教育專業能力的空間,與社會各界一道努力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