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網友“吐槽家長群”的視頻引發全民熱議。不少網友抱怨,自己平時工作繁忙,還要應付家長群中老師給家長布置的各種任務,壓力太大。11月4日,江西南昌的明女士向媒體爆料稱,自己家小朋友的數學作業,老師要求讓家長批改,不批改還需要向老師提供一份手寫版本的情況說明。對此,布置作業的數學老師回應稱,平日老師工作量飽和,讓家長改能提高效率,節省一些時間。
前幾天剛有家長喊出“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現在又發生“家長不批改作業需要向老師提交情況說明”的事,無疑再次引爆了關于家校分工邊界問題的討論。
此事中,家長明女士是單親母親,且工作太忙,所以無法給孩子批改作業,而不得不向老師作出情況說明。但受批改作業等任務之苦的家長可謂多矣。只是大多時候他們都“敢怒不敢言”,直接喊出“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更是極個別現象。且家長群的存在并非問題實質,出現“成年人的崩潰,從家長群開始”的現實,關鍵還是在于當前教育中家校分工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扭曲傾向。
這起事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剖析樣本。要求家長不批改作業就必須作出情況說明的老師稱,“老師不是不批改,而是二次批改,他們先批一次,我再批一次”,并且強調,“真的有特殊情況,我們老師來批改。”但問題是,老師到底應不應該或者有無權利向家長布置“批改作業”的“作業”?至少從多數人的成長經驗,以及對教師職責的普遍認知來看,批改作業應該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如果這項工作都要推給家長來協助,顯然有越界之嫌。
此外,涉事老師還稱,之所以讓家長也要批改學生作業,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節省時間。并大倒苦水:“如果家長也參與批改,我可以用一堂課的時間批改作業,如果家長不批改,我要耗費兩堂課的時間,我完全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有的時候忙的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這樣的理由看似充分,卻經不起推敲。要知道,教師要“提高工作效率”,要“節省時間”,這本質上是其工作上的事,而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同時也是“購買服務”的一方,并無幫助教師提高工作效率的義務。換言之,老師向家長要工作效率,找錯了對象。
客觀說,教育確實不只是教師的責任,家長作出相應配合也是應該的。但是,什么是教師該做的,什么是家長該配合的,社會有清晰判斷。連批改作業都必須要家長來做,甚至不批改還要寫情況說明,逾越了合理的分工邊界。正常情況下,如果老師太忙,需要家長協助批改作業,那也應該是教師向家長作情況說明,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類似向家長隨便布置“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排除是一些老師太忙,但是不是也因為個別老師產生了對家長可以隨便“發號施令”的權力幻想,將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習慣性推給家長,甚至形成依賴,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當然,如果老師忙到連批改作業也成了“無法承受之重”,那么就需要追問,到底是什么讓老師這么忙?是非教學任務過多,還是教師人手過于緊張?諸如此類的問題,理應有制度性解答。當教師與家長的分工之爭成為常態化,則必須正視一個大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為何讓教師和家長都“不堪重負”?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明文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這些政策的現實針對性值得肯定,但執行效果還有待評估。因為即便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被禁止了,也還可能出現其他不合理的任務攤派。關鍵還是要重新界定老師的職責邊界,重新構建合理而剛性的家校分工機制。如此,家長群和家校關系才不至于被異化。(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