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蘭州一所幼兒園內舉行了一場“防拐、防騙演練”活動,邀請志愿者扮演素未謀面的“人販子”參與到演練中。志愿者有的攜帶糖果、貼紙,有的攜帶玩具進入各班教室,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里,幾乎成功騙取了所有小朋友的信任,將他們帶出幼兒園大門。被“拐騙”的小朋友,一個個興高采烈,沒有任何懷疑和防范之心。面對這一假設的“受騙”場景,家長們心驚不已。(11月7日《蘭州晨報》)
一些家長很困惑,天天提醒孩子“不要跟著陌生人走”,已經做足“安全教育”,為何孩子還是在“防拐騙”演練中被“拐走”?據了解,近年來,蘭州各大幼兒園都開設了相關安全教育課程,即便如此,幾乎每一次測試都有過半孩子“被騙”,最多的時候,“20分鐘就能‘騙走’46個孩子。”
事實上,類似的“防拐騙”演練,經常在各地幼兒園舉行。結果大同小異,每次都有小朋友被假扮“人販子”“拐騙”,經媒體報道后,因涉及幼兒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關注。不過,這樣的演練結果,看似令人揪心,實則十分正常,家長們不必大驚小怪。
首先,在幼兒園舉行“防拐騙”演練,場景設置值得商榷。幼兒園是小朋友學習成長的快樂天地,是除了家以外,最令他們身心放松的安全場所。每天上學踏進幼兒園大門,面對熟悉的環境和小伙伴,小朋友們內心自然而然“默認”處于安全境地。這種環境下,要求孩子們經受住被“拐騙”考驗,場景設置過于“殘忍”,已遠超幼兒認知范圍,小朋友在幼兒園被陌生人“拐走”,不足為怪。
其次,要求年僅三、四歲的小孩,在幼兒園里教室里,時刻繃緊“防拐騙”神經,不被“人販子”拐走,明顯要求過高?,F實生活中,成年人被拐騙時有發生,像電信詐騙屢屢得逞,不少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大學教授,都曾上當受騙。要求三、四歲幼兒具有“火眼金睛”,能在幼兒園當場識破“人販子陰謀”,實在勉為其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場景設置不恰當,演練科目太苛刻,幼兒園如此搞“防詐騙”演練,形式大于實際,意義不大,成效有限。拐騙兒童是常見犯罪,加強“防拐騙”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安全責任,關鍵在老師和家長,讓他們銘記監護重任,提高防范意識,綁緊安全神經,比針對幼兒搞“防拐騙”演練,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