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次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產生擬選中結果,通過競爭,產生擬選中產品10個,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降至700元左右,山東吉威開出了最低價只要469元,而平均降價也達93%,預計全國患者將于2021年1月用上國家集采降價后的選中產品。
這一消息第一時間得到了網友的點贊,“昨天一個支架可以買6瓶茅臺,今天一瓶茅臺可以買6個支架”,網友的這個段子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令人哭笑不得、感慨萬千。
感慨之余,我們不禁疑問,為什么能降價這么多?真的能讓人放心用嗎?據專業人士分析,支架等高端醫療器械價格昂貴并不是因為成本高,而是“中間商賺差價”。一款出廠3000元左右的支架,實際成本連600元都不用,再經過經銷商、醫院等層層加價,到患者身上平均加價達2.28倍,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看到這里,其實我們就可以不用那么擔心質量問題了,心臟支架本身的成本就沒有那么高,不過都是層層壓榨利潤罷了,而現在,企業、經銷商、醫院這些“中間商”讓出這近80%的利潤,讓患者實實在在受益。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相比之前有更加健全的質量保障機制,讓心臟支架“降價不降質”。
與此同時,我們也想到,支架大幅降價后,必然會引發手術量大增,醫療服務能跟得上嗎?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能達到嗎?患者從醫療器材中省下來的錢會不會又都投入到醫療服務中去了?
對此,國家醫保局承諾,將引導醫療機構對心臟外科醫生的績效考核進行適當的傾斜,但在實際運作中,針對醫療機構的不同情況,還是要對應拿出實實在在的改革措施。只有讓醫護人員掙到該有的勞動所得,才不會伸手去拿“中間商差價”。
我們期待著,降價之后,不但能讓醫療耗材采購機制更加完善透明,也能促進醫療服務更上一個臺階。醫療事關千家萬戶,每一個環節、領域細微的不合理都會以放大鏡的效果顯現在患者身上,降價只是第一步,解決了看病貴問題,之后依然需要負責任的態度去改革創新,實現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和諧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