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決定性成就,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在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就是產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其中最需要幫扶的是“4050”人員。
“4050”人員是指處于勞動年齡段中,女性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的人員。一般來說,他們技能單一,大多數只會種田養殖,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學習能力弱,難以在勞動力市場找到活干。
但是,“4050”人員在移民新區中卻又是非常重要的群體。從生產角度看,由于年輕人基本都進城打工,移民新區發展生產平時主要靠“4050”人員,他們是建設移民新區的主力軍,也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依靠。從生活角度看,“4050”人員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頂梁柱和核心。有他們在,家庭就有凝聚力,年輕人就會回家,移民新區就會保持活力??梢哉f,解決好“4050”人員穩定就業問題,就能保證移民新區繁榮穩定發展。
有關地方的實踐表明,目前“4050”人員基本以就地就業為主,主要有三個較好途徑。
一是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移民新區周邊聚集,援建一批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比如農產品分揀、服裝加工、制鞋等,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將有條件的移民新區納入產業園體系,讓農民轉為工人,推動搬遷戶與帶貧主體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其中,要繼續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引進東部企業參與開發建設,充分運用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市場和經驗優勢,建立穩定的加工生產和銷售渠道,將移民新區優勢特色產品不斷銷往更廣闊的市場,確保“4050”人員長期穩定就業。
二是在移民新區因地制宜設置一批扶貧公益性崗位,包括保潔、環衛、水庫看管、蔬菜采摘、護林員等鄉村公益性崗位。這些崗位主要針對身體不太好和身體有殘疾的弱勢群體,在家門口就業,既照顧了他們的身體特點,實現了人盡其用,還增強了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信心。公益性崗位具有收入穩定等優點,要大力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不斷拓寬移民新區弱勢群體就近就業渠道,保障他們有穩定收入,防止返貧。
三是發展融合產業。近年來,一些移民新區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融合產業,通過農產品生產、儲藏、加工、綜合利用、銷售、餐飲、休閑旅游、醫療保健等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鏈延伸,提升價值鏈,使農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利益共享。其中,農產品生產環節主要吸納“4050”人員就業,有力促進了他們增收。
綜合來看,在諸多就業渠道中,發展融合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比如寧夏銀川市的閩寧鎮原隆村,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光伏+”“葡萄酒+”“旅游+”等產業,既吸引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二三產業工作,又吸納了大量“4050”人員在一產環節就業,很好地兼顧了不同年齡段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既著眼當前鞏固扶貧成果,又放眼長遠發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拓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