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6日)有媒體報道說,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研究人員針對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的空氣污染過程分析認為,進入秋冬季,不利氣象條件疊加冬季供暖和工業生產帶來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導致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出現多次污染過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現象已成為一個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上述研究人員所在單位——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存在,說明在國家層面已將這一問題列入了需要解決的重大攻關項目。這也說明,自2014年“兩會”期間,大氣重污染天氣現象之一——霧霾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后,研究這一現象,著手治理大氣重污染已經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生活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既是大氣重污染治理成果的檢驗者,也是這一治理行動的受益者。2017年“兩會”期間,“有科學家說”,作為大氣重污染主要現象的“霧霾的形成機理我們還沒完全搞透”,“中國北方冬季的霧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中科院院士周衛健向政府建議集中多學科科學家攻克“中國北方霧霾的成因”。為此,國家設立了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我們治理霧霾更加有效”。2017年至今,霧霾天氣出現的天數似有減少,但離人們的期望仍相差甚遠。
今年9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組正式向國務院匯報了成立幾年以來的攻關成果。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相關人士介紹,經過持續3年的不懈努力,“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已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征的大氣重污染成因,同時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化學轉化對大氣重污染的影響,并形成了科學共識。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征的大氣重污染成因究竟是什么,當然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結論。以往汽車排放、廠礦生產性排污等雖為大氣重污染成因之一部分,但在車輛稀少、廠礦開工不足情況下仍有大氣重污染現象的出現,這無疑就增加了大氣重污染成因的復雜性。亦因此,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工作也未有窮期。
事實上,在相關治理中,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派出相關領域的2000多名專家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個城市、汾渭平原11個城市駐點,“一市一策”定點幫扶,另有58個專家團隊在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駐點研究,“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為推進科學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而要達到精準治理,就需要在大氣重污染成因上得出更確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