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感謝您能排隊等候上車,送您一份小禮物,您可以把背包背在胸口。”近日,浙江杭州火車東站地鐵站里,一批統一著裝、背包向前的站務小哥哥小姐姐,拿著定制禮物,依次送給候車乘客。戴著耳機安靜候車的,自主背包向前的,站在候車區排隊的,哪些乘客文明乘車了,都可以得到一份禮物。
先下后上,安靜乘車,排隊等候,背包向前,在地鐵這樣一個開放、流動的公共空間里,關乎文明的細節有很多。“背包向前”不僅有助于防范財物被盜的風險,也有助于方便他人——在客流高峰時間段地鐵車廂里乘客摩肩接踵,將雙肩包置于胸前或者提在手上,既有助于節省空間,也能夠避免擠碰到其他乘客。
對城市文明的認識,有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武漢地鐵上,從“老弱病殘孕專座”到“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再到“讓座給更有需要的人”,讓座走出了“道德綁架”的困境,變成了一種權利讓渡、體諒他人的“成人之美”。面對比自己更需要座位的人們,一些市民主動讓座,讓城市變得更有善意、更有溫暖。
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車流和擁擠的人群,見證了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城市文明也體現在對陌生人悄無聲息、“于無聲處”的關心與呵護。公交司機開車燈護送夜行兒童,商家給陌生人提供免費涼茶,私家車主看見老人過馬路不忍心按喇叭,交警延長綠燈時間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房東為受疫情影響的租客減免租金……將陌生人的冷暖、饑飽、勞苦放在心上,通過一些細節來傳遞愛與善,讓城市有了更多的人情味,讓陌生人之間即使不見面也能感受到他人的善意與溫暖。
背包究竟是背在前面還是后面,很多時候都不是一個問題;在地鐵車廂人滿為患這樣一個特殊空間和特殊的場景,“背包向前”雖然打破了許多人的習慣,但卻利人利己。和讓座一樣,“背包向前”并非道德義務,而是一種教養的體現。懂得體諒他人,愿意替他人著想,這種難能可貴的“文明自覺”,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格調。
正如有網友評論的那樣,“地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我們要一起參與到這場關于文明的行動中”“雖然說今年可能是最冷的冬天,但內心的溫暖卻可以驅趕嚴寒”。通過自律自制的“背包向前”,讓陌生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柔相待”;作為一種社會聯結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替他人著想有助于讓這個社會從“機械團結”走向“有機團結”。
與人為善,放之于公共場域,最低層次的要求就是管好自己,不給他人添麻煩,更高層次的要求就是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最高層次的要求就是急公好義、見義勇為。一個文明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善意涌動、溫暖縈繞的城市。(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