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在北京舉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處于全球大流行狀態的當下,人類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走上臺,講起了他熟悉的話題——“中醫藥抗疫”。
最近,張伯禮在疫情初期的一張照片感動眾人。今年2月份,張伯禮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方艙醫院。因為過度勞累,他膽囊炎發作,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術后沒幾天,因為要開疫情研討視頻會議,張伯禮怕同事擔心,拿出衣服穿在病號服外,遮住病號服開會。
這個場景被偷偷拍了下來。
那時,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截至昨天,新冠肺炎疫情已有6328萬確診病例,死亡超過153萬例。而我們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內,戰勝了新冠肺炎疫情。”張伯禮說。此前,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新冠肺炎藥物指南,建議不要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住院患者。曾經人們期待的“神藥”,實驗效果并不好。
張伯禮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戰斗過,他們制定了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案,這成為中國抗疫的重要經驗。
1月,新冠肺炎疫情伊始,沒有特效藥。“我們到了武漢,鼓勵患者有信心,其實我們自己信心并不太足。因為我們還不知道這個病在臨床上怎么演化。”但不久后,他們就對疾病形成了大致的臨床判斷。
“和非典相比,新冠病毒傳染性更強,毒性相對較弱,但在臨床表現上更加復雜。”張伯禮說,除了產生一般的病毒感染癥狀,它還會損傷人體免疫功能,并損傷包括肺臟在內的其他臟器。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受體為ACE2,在心、肝、腎、神經系統甚至生殖系統上都有分布。
西醫關注病毒,要破解病毒的結構;中醫關注癥候,講究辨證論治。張伯禮說,他們用比較短的時間明確了新冠肺炎的癥候特征,確認在中醫上,這叫濕毒疫。
張伯禮總結,這次抗疫,中醫藥作出四個貢獻:集中隔離服用中藥,有效阻斷疫情擴散和蔓延;中藥進方艙治輕癥,病人零轉重、醫護零感染;重癥患者中西醫結合救治;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發布國內第一份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
離開武漢后,張伯禮也曾多次返回武漢,主要就是觀察康復的新冠肺炎病人。
“我們發現大部分病人沒有后遺癥,即使有后遺癥,也能很快康復。”張伯禮又說,“但也確實發現,很多病人的后遺癥和當時的病情輕重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輕癥患者有可能有后遺癥,而重癥患者也可能沒有后遺癥。
還有一條經驗,就是心理康復值得重視。“很多患者的心理損傷比較重。”
張伯禮說,從整個抗擊疫情的過程來看,中醫的治療療效是確切的。“控制病情由輕轉重是核心指標。一個輕癥病人的治療費用不到一萬元人民幣;一個重癥患者,要花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人民幣,關鍵是重癥會帶來死亡。我們用中藥能控制不轉重,這個是關鍵的。”張伯禮強調。
最后,張伯禮表示,病毒不分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全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戰而勝之。“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我們有中藥一樣解決問題。這次,是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生動實踐,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的信心。”(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