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開始,杭州時代小學在五六年級女廁的每個坑位都貼了粉色提示牌,‘特殊時期需要幫助請到醫務室噢’!老師表示,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級會月經初潮,擔心孩子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處置,這樣能讓孩子迅速找到人幫助。校醫務室里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姜茶、暖寶寶、熱水袋等。(12月11日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這一話題沖上熱搜榜第一,廣大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相關經歷,搞笑的、扎心的、無措的。家長很意外:“跟我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網友怒贊:“這是社會對孩子成長所作出的正確引導,為學校點贊,希望全國推廣。”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也轉發了該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從5歲開始,兒童就需要獲得適合其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專門的性教育,而父母的意識則需要提升到更早于這個時間。但是,面對小小孩子的提問,年輕的父母們更多地表現出無能為力,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多數家長在面對女兒的月經初潮,都是真正到來后才會幫助孩子準備生理用品,但也不會過多地強調月經初潮到底意味著什么,以至于不少女孩子在很長一段時期,會有很重的“月經羞恥感”。
性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要讓孩子們通過性教育明白,并習得一種能力,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懂得人際邊界,能夠比較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感有主宰意識,在與他人的相處及關系建立過程中,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并能作出負責任的決策。這實際上是一次公民教育的預熱,是一個孩子社會化的過程。杭州出現這樣的變化,確實值得點贊。
這是一種進步。2017年,杭州一所學校發放《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被一些家長聲討“黃暴”,即使有學者站出來支持該教材,表示其符合性教育理念,校方還是經不住家長們的壓力而決定收回此書。但三年后,仍有學校堅持對學生的性關懷性教育,而家長們的意外,更多來自驚喜而不是憤怒。
這是一股暖流。小學女廁出現月經提示牌,已經不局限于對學生的性關懷,更是學校注意孩子心理傾向,因勢利導的好做法。能關心到女孩月經的學校,相信必然在孩子其他方面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會正確地引導。學校并沒有簡單地認為是家長的事而一推了之,這更需要點贊。
這是一次提醒。家長不是老師的助教,但家長必須是孩子的助手。對孩子良好生活方式的培養,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家長才是第一責任人,家長責無旁貸。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以后的交往,并且建立第一印象只需要45秒左右的時間。當小女孩突然發現褲子上莫名帶血、隱私處流血時,都會驚慌、疑惑、恐懼和羞恥。即使后面家長和老師再怎么進行科普解釋,可能也抹殺不了這些第一印象里的負面情緒和感受。學校的這項工作,本來應該是家長要提前做好的,所以,不能僅僅感到意外,而要有些歉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