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智庫”似乎成了一種流行標簽,無論研究實力強弱,都可自詡“科學研究”,高產成果……“某發展報告”“某皮書”盡管厚厚一疊,然而仔細研讀,有的邏輯混亂,有的數據老舊,有的空話連篇,粗制濫造比比皆是。含金量?整本篩不出半顆金來。
5年前,國家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拉開了智庫體系建設的帷幕,涌現了一批官方智庫、高校院所智庫和社會智庫,不少智庫迎來高質量發展,也為咨政輔政貢獻重要力量。買東西之前貨比三家,才能獲得產品、價格等信息,作出理性的消費選擇;定價格、推新品,企業邀請咨詢公司做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需求、同品類競品,才能作出明智的決策,為企業獲益。從個人到組織,再到國家,主體越來越龐大、復雜,就需要更真實、更專業、更全面、更深入、更智慧的依據,來幫助決策政策制定,支撐科學發展。這,就是智庫的作用。
張口即來的“旨在為政府提供建議和意見”也成為各種“報告”“成果”的固定寫作范式,定睛一看:經調查研究,xx產業三年來發展呈現上升趨勢,現狀與挑戰是發展仍趨緩慢,建議是加快發展……數據來源不是某年鑒就是某白皮書要不就是某公開報道,三年趨勢連幼兒園小朋友都不需要掰手指即能“比大小”,還需要勞師動眾申請國家經費浪費納稅人的錢嗎?!
皮書研究院每年對優秀皮書進行評選,引導皮書優質發展,年年復評總結中卻都有“皮書研創中仍存在部分皮書篇章設置邏輯性不強、對策建議空泛、實證性較弱、老皮書創新性不足”等問題。
皮書當有系統的準入、出版和評價機制,每年各研究機構發布成果不計其數,除了對優秀成果關注和宣傳,也應該把“末位”們拉出來“溜溜”,讓這些“研究團隊”亮亮相,看看到底是真學者,還是披著研究之名玩轉學術朋友圈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