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借款廣告引起網友熱議,在這段廣告中,一位農民工打扮的男子在母親身體不適時需要支付高昂費用為母親升艙,正當他囊中羞澀之時,一位大老板模樣的人一邊大喊“我來付!”,一邊為農民工申請了十幾萬網貸,看到這則廣告的網友無不嘩然。無獨有偶,就在幾個月前,某條、某唄剛剛因為爭議性廣告陷入輿論風波。
在商業活動高度繁榮的今天,各行各業的競爭都日趨激烈,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得力的營銷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各大品牌為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廣告創意可謂是持續升級,內容低俗、物化女性、誤導消費者的各類廣告也層出不窮。這類廣告盡管短時間內達到了聚焦公眾目光的目的,但其輸出的價值觀卻讓人無法茍同:為一位文化水平不高且缺少互聯網經驗的農民兄弟開通網貸,還告知其“隨取隨用”,是不是存在詐騙嫌疑?
廣告不僅僅是營銷手段,同時也具有傳播功能,僅僅幾十秒的短視頻,抑或只是一張圖片,在網絡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足以在短時間內影響到大批受眾。爭議性廣告可能短時間內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長期來看對品牌形象造成的影響卻不可小覷,一個企業長期積累的聲譽也許會因此毀于一旦。
對付“低級營銷”,行業監管部門要對廣告內容嚴格把關,嚴懲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行為。企業也應明白:眼球效應并非廣告追求的最終目的,企業形象需要用心塑造和維護。只有樹立并輸出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