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再次強調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課題組表示,過度“去現金化”偏離普惠金融初衷,保留現金使用符合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老人獨自冒大雨交醫保,得知拒收現金”“拒收硬幣惹眾怒”“ATM機到了該退場的時候嗎”……拒收現金現象一次次引發熱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接觸”模式盛行,歧視、排斥現金情況有所反彈。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重申整治拒收現金工作總體目標,進一步厘清了拒收現金行為邊界。
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如此便利,還有必要保留現金支付嗎?
保留現金支付有現實必要性,這既是應對數字鴻溝之舉,也是滿足特定人群基本支付需求的必要保障。電子支付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對通信設備、網絡接入、操作水平要求形成門檻,將不滿足條件的人拒之門外,部分群體無法享受基礎金融服務。首當其沖的就是老年人,此外還包括一些缺乏設備和使用技能的低收入人群、外來移民、未成年人、視障人士。過度“去現金化”會引發金融排斥,偏離現金普惠金融初衷。
即便滿足電子支付門檻,現金支付也可作為備用支付手段“兜底”。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現金支付在支付體系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忘帶手機、沒流量、沒電時,現金也是最后的支付工具。由此可見,現金支付和電子支付本質上是互補關系,而非互斥關系。
消費者自主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也有法可依。事實上,電子支付涉及個人隱私數據,信息安全存在隱患,支付密碼、指紋、面部信息一旦被盜取,直接威脅財產安全?,F金支付風險較低,更具消費安全感,還能防止被數字資產的無形表達麻痹,造成過度消費。
因此,有必要重申現金支付必要性,整治拒收現金現象,確保普惠金融道路上“一個都不落下”。(楊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