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數據里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12月21日《中國青年報》)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認為自己“社恐”。“朋友見面難”已成為一種生活常態,“有空見一面”也是一種奢望,約個飯局更是一種“生死之交”。特別是,超四成年輕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出現這種狀況,除了在大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之外,主要是因為人們過度依賴于微信等虛擬社交平臺,而越來越遠離了真切的現實生活。
事實上,網絡社交平臺的風靡,也是現實孤獨感的一種折射。一些年輕人迷戀微信群,其實是一種虛擬社交依賴癥,對微信群越依賴,在現實生活中就會越孤獨。特別是,網絡社交平臺,在帶給人們虛擬滿足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社會影響。從表面上看,依賴微信群,減少了人的孤獨感,聯絡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虛擬社交中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的人;對他們來說,微信群已經不折不扣地變成了真實社交關系的替代品,甚至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和危害。
要知道,虛擬社交中的“樂趣”,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無趣”為代價的。一些人廢寢忘食地經營虛擬社交群時,突然發現自己的工作沒做好,對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沒照顧好,更尖銳的現實矛盾有增無減??梢?,虛擬社交平臺,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任何一種網絡產品,只有當它植入現實生活,與正常生活步調和諧,才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換言之,逃避社交只是一時的,只有邁出從舒適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觸摸真實社交的復雜和溫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寬。
因此,破解“社恐”困局,關鍵是善處虛擬世界。要學會適時從虛擬世界中抽身,回歸現實。真正的幸福和快樂,還是應該在陽光下,在現實生活里,在人與人零距離交往之間,在愛情、婚姻、家庭和事業中實現。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應該合理處理現實與虛擬中的自我狀態,這樣才能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特別是,現代年輕的職場人士,更多的時候應該依靠親近大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親近有生命力的東西,來減輕壓力、放松心情、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