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往往是農民工工資支付高峰期,也是勞動維權的高發期。12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一批檢察機關依法懲治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的典型案例,向社會傳遞依法懲治惡意欠薪的鮮明信號。
元旦、春節日益臨近,欠薪清零正在進入“倒計時”。最近,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門會議,對開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做了部署和安排。各地各部門陸續展開相關工作,既有政策宣傳,又有專題培訓。執行落實好“清欠保支”,就是要保障務工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工資,帶著“辛苦錢”高高興興回家過節。
然而,有些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已不是“沒錢發”“怎么發、如何發”,而是面臨“討薪難、難討薪”的窘境。為何會這樣?司法案例中,有的企業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有的企業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往往數額較大;甚至有的企業對政府有關部門責令其支付不予理睬,逃跑、關機玩“消失”,或者直接表示拒絕支付。
面對上述情況,萬般無奈之下,有的農民工上訪維權,有的還引發群體性事件,甚至釀成悲劇。對于這種惡意欠薪的不法行為,要依法嚴懲,嚴肅追責,為農民工追討勞動報酬撐起法律“保護傘”。
為根治欠薪問題,近年來這方面制度建設逐漸完善。比如,按照要求,工程建設領域相關項目必須開設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優先保障人工費按月足額撥付;施工總承包單位通過專用賬戶直接將工資發放到農民工本人的銀行賬戶。隨著《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相關部門還將強推信用懲戒,按期向社會公布欠薪“黑名單”。
我們也看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一些特殊情況。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有的企業生產經營確實遇到很大困難;另一方面,勞動者因為勞動得不到報酬也會陷入困難。對此,國家實施了工程建設項目緩繳或免繳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的政策,努力為企業紓難解困。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檢察機關嚴格區分企業因資金周轉困難等客觀原因造成的工資暫時拖欠與惡意欠薪犯罪的性質,“寬嚴相濟”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努力實現維權和護企并重。但是,那些因“司法善意”而被從輕、減輕懲罰的涉案企業也自當警醒,不能以疫情為由故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否則將沒有好果子吃。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涉及千家萬戶生計。為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既要依法依規破解關鍵難題、筑牢長效機制,加強源頭治理和過程監管,促進欠薪案件多元化解決,不斷鏟除欠薪問題滋生的土壤,也要將拖欠農民工工資涉嫌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用法治織密勞動權益保護網,不讓農民工“憂酬”“煩薪”。(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