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臨近,各校復習迎考。昨天,寧波市鄞州區發文加強學校教學管理。其中,為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城區(街道)初一、初二年級學生的到校時間不得早于7:45,初三學生不得早于7:30,小學生不得早于8:15,一、二年級小學生實行彈性上學時間,早上到校時間可延遲到8:30。(1月5日《寧波日報》)
近年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已多次下發文件,明確要求要“保證學生睡足”??梢?,學生的睡眠嚴重不足已經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
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保證學生“睡足”簡直比登天還難。不是嗎?首先是校方不答應。眼下,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從校領導到老師,始終把“教學質量”視為學校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不但期中、期末要互相“攀比”,而且連平時的小檢測也要互相“攀比”,中高考更是衡量一所學生辦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于是,我們的學生便成了“機器人”,從早上六七點,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不是身陷題海做那些永遠做不完的題目,就是被任課教師連軸式地滿堂灌。試想,學校視質量如生命,我們的學生還能“睡足”嗎?其次是家長不答應。如今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但責令孩子在學校不得有任何的馬虎和閃失,要完成老師布置的所有作業,而且還利用周末兩天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提高班、興趣班。不要說孩子平時難以“睡足”,就連雙休日也得“連軸轉”,要起得早,睡得晚,對于孩子來說,“睡足”簡直是一種奢望。
眼下,雖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年年下發文件,明確要求要保證學生“睡足”,但筆者以為,僅靠文件發發、嘴巴喊喊,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育行政部門,真正要讓一份文件或制度“落地”,關鍵還是要用得力的措施跟進。一方面,要制定辦學評價標準。要把衡量學校辦學的評價標準從“短視”的升學質量標準轉化為多元考評標準,讓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從“升學質量”的指揮棒中掙脫開來。另一方面,要規范各種培訓機構。要堅決鏟除非法的培訓機構,包括教師的有償家教行為,讓我們的學生從繁重、繁多的各類培訓班中解脫出來。唯有如此,保證學生“睡足”才能成為一種“現實”,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此次,寧波市鄞州區為保證學生“睡足”,對各學段學生的到校時間作了“硬性規定”,采取“延遲上學”的做法,其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筆者以為,保證學生“睡足”全靠“延遲上學”還遠遠不夠,只有通過改變辦學評價標準、轉變教學質量評價觀,才能讓學生走出整天“泡在課堂里”“陷在題海中”的困境,真正把睡眠時間還給學生。
但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包括學校,在出臺“保證學生睡足”的制度時,要把制度切實落實到“行動中”,而切莫把制度停留在“文件中”,亦或是采取簡單的“延遲上學”。否則,年年“下發文件”,天天“延遲上學”,學生依然難以“睡足”,那這樣的制度、文件就是“紙上談兵”,甚至是“一紙空文”。同樣,這樣的“延遲上學”也是一種“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