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于昨天(1月10日)清晨被家人發現在睡夢中辭世。被人們稱作“沈公”的沈昌文,如此“走法”,讓“親眼見到了什么是好死和善終”的友人感懷不已:“一個人一生要修多少好事!要多瀟灑!多通透!多幸運……才能有這么一個大大的福報啊!”
說起沈昌文,不能不說《讀書》雜志。實際上,上述其友人所謂“修多少好事”中的最重要的一件好事,就是沈昌文在主編《讀書》雜志期間,把《讀書》辦成了堪為一幟的出版物,將《讀書》這本在改革開放初年一開風氣之先的文化雜志,適時地塑造成了時領風氣之先的思想載體,由此成為讀書人的觀念坐標??梢院敛豢鋸埖卣f,凡是經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激蕩的人也都可見證,那個時期的《讀書》,是中國學人和讀書人廓清視野以成觀念的風向標,其為正在遭遇隨開放而至的觀念、意識、價值、文化等內外沖擊與新舊碰撞的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界提供了應時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定力。
如果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以及觀念的流變所據,那么,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讀書》便是一個繞不開的淵源所在。正是那些印在顏色發暗的劣質紙張上的文字,通過一本本書,打開一扇扇窗,在震撼人們思想、啟迪人們觀念的同時,也在改觀著作為讀書產出的精神樣貌。更重要的是,在八十年代,《讀書》的力量,就顯現在其以不同于“八股語言”的表達方式,為改革開放后日益繁茂的思想成果搭建了必要的語言架構和觀念支撐。
正是在學界菁英際會的《讀書》,其語言輸出和表達方式上的變化,在思想意識層面為學術研究發展建構了話語基礎,并標示了思維水準的價值刻度。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說,八十年代《讀書》所展現的讀書品味,還在影響著現今讀書人與出版人的選書和選題范圍;其行文的風格,還是當下讀書類載體的主流表達方式之一;其表現出的思想格調,還堪為讀書界學人孜孜求至的價值標度。
幾年前,《光明日報》曾辟出整版書記了這位出版界的傳奇人物。如該文所述,性格不溫不火的沈昌文,可以在“下至十七上至七十”的讀書人中呼朋引類;看似不疾不徐的沈昌文,卻能每每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將《讀書》推向新境界。閑談故事中,可窺其對《讀書》的定位與追求;市井逸聞里,也常??删科渚庉嫛蹲x書》的匠心與機鋒?;蛟S正是這樣的行事風格,才使得這份因聚焦學界熱點而屢成文化焦點的刊物,在眾議中存續發展。
在需要昌文以紀所思的時代,沈昌文及其《讀書》可為標志。這是讀書人之幸,但又何嘗不是沈昌文之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