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19歲以下網民約為1.72億人,而手機是青少年學生上網的重要渠道。日前舉行的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為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更加科學的導向、更為多樣的資源、更加靈活的方式。手機和作業、睡眠、讀物、體質并列,并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相關聯,可謂見微知著,立意深遠。
手機管理與作業、睡眠、讀物、體質等方面的管理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內在關聯:中小學生寫作業會用到的手機,卻又是影響學生寫作業的“罪魁”之一;玩手機游戲、看手機視頻等影響學生睡眠,手機是電子閱讀的重要載體,長期使用手機又容易影響中小學生視力……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毫不夸張地說,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解決好手機管理問題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機構2018年發布的《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中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68.1%)僅次于韓國,7—9歲開始觸網的學生居多(45.2%)。揆諸現實,對手機的管理近年來一直困擾著不少中小學。有機構調查顯示,76.4%的受訪者支持幼兒園和中小學禁止學生用手機,受調查者中83.5%的人是幼兒園或中小學學生家長。智能手機不只是通信工具,拍照、上網、游戲、社交等功能樣樣俱全,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沉迷其中,耽誤了學習,損傷了視力,乃至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但移動互聯時代,手機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新鮮資訊、開拓視野,乃至提高學習效率。各方分歧集中在“利大”還是“弊大”,以及是該“一刀切”地禁止還是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結合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部門的有關文件要求,判斷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利大”還是“弊大”的重要標準,應當落在是否有利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否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校園手機管理的重點,應當在“校園之內,課堂之外”。
其實,不少家長和教師所最擔心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暗藏在手機里的一些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容易引發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教育引導中小學生綠色上網、文明上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梢?,問題的破解之道,不在于“一刀切”地禁止青少年學生使用手機,而在于那些盲目逐利,生產、傳播成癮性網絡游戲和其他不良信息的商業機構。除了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嚴格執行“青少年模式”,有效規范未成年人上網行為,政府相關部門還有必要加快推進相關法治建設,加大對違規企業懲治力度,從根本上遏制部分不良企業的逐利沖動。
廣大中小學也應當意識到,當大量中小學生頻繁使用手機,手機也就成了育人工作的一塊重要陣地,應主動作為,讓手機更好發揮育人的正向功能,使其成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輔助工具。學校在手機管理中要精準施策,引導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恰當使用手機。比如,可以允許小學生使用非智能手機,用途僅限于打電話、發短信,方便其與父母、教師及時聯系;對于中學生,可允許其有限度地使用智能手機,但要嚴格限制其安裝手機游戲,控制社交軟件的使用,同時規定手機使用時間,對不遵守規定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勸導和懲戒。個別學校“一刀切”地禁止乃至沒收、銷毀手機,不僅暴露了育人理念的落后與管理上的怠惰,更可能激發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事與愿違。
當家長和教師想第一時間聯系孩子時,想必希望孩子隨身攜帶手機。透過這一細節,我們可以意識到,手機本身不是洪水猛獸,它也可以是育人的工具,如何把手機管好用好,使其服務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才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該下功夫的地方。(郭 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