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的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進一步加大對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草案在現行的安全生產法規定的基礎上,普遍提高了對違法行為的罰款數額。增加生產經營單位被責令改正且受到罰款處罰,拒不改正的,監管部門可以按日連續處罰。(1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
“按日計罰”并非新事物,此前已經在環保領域廣泛應用。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九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實踐證明,“按日計罰”有力破解了環境治污“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頑疾,大大提高了企業配合整改的積極性。以重慶為例,沒有實施按日計罰時,企業違法行為改正率只有4.8%;實施按日計罰后,企業違法行為改正率迅速提升至84%。
如今,“按日計罰”擬引入安全生產領域,無疑值得期待。根據現行《安全生產法》,生產經營單位違法行為逾期未改正的,最高可處一百萬元的罰款。如是處罰看似嚴厲,但與違法企業獲得的非法收益相比,或許只是九牛一毛。從某種意義上講,有了罰款上限,反倒讓企業吃了“定心丸”。不管拖到什么時候整改,監管部門最多是按規定頂格處罰??辞鍒谭ǖ着坪?,一些企業便肆無忌憚地耍起無賴,對于責令改正裝傻充愣,想出種種辦法敷衍塞責。
安全生產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海恩法則”,即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表明,任何事故的發生看似偶然,實則是各種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都存在從萌芽、發展到發生的演變過程。有關部門開展執法檢查,就是幫助企業及時發現事故苗頭,監督其消除問題隱患。如果執法部門已經發現問題并責令企業整改,卻因為處罰力度有限,導致企業有恃無恐,無視安全隱患,最終量變引發質變,釀成安全事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須加大企業違法成本,增強法律法規的威懾力。“按日計罰”的意義就在于消除違法行為帶來的非法收益,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于企業來說,拖字訣不能繼續念了,不再是“早改晚改一個樣”,拒不改正意味著罰款不斷累積,這樣的經濟賬企業自然拎得清。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拖而不改帶來的損失遠遠大于收益,有助于引導其樹立守法的自覺性,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糾正違法行為。
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總量持續下降,但重大事故仍時有發生。去年底以來發生的重慶永川吊水洞煤礦重大火災事故、山東棲霞五彩龍金礦爆炸事故,再次暴露出安全生產基礎性、源頭性問題,為我們敲響警鐘。此次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提請審議,在普遍提高對違法行為罰款數額的同時,對拒不改正的增加按日連續處罰的規定,很及時,也很必要。只有加大違法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筑牢安全生產防線,保障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