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人們在博物館、電影院、蘇州河濱水空間等地打卡,抓住春節假期的尾巴。其中到博物館打卡,可以說成了今年春節期間各地的常態。綜觀就地過年的微旅游,說博物館成為黑馬,并非過譽。
原來在人們印象中門前羅雀的博物館,今年怎么就突然活起來,火起來了呢?
首先是今年就地過年,為博物館旅游帶來了機會。在人們選擇機會相對少了的情況下,試著到博物館看看的人們多起來,而各地博物館都沒有讓游客失望,反而是給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為游客再來博物館埋下了伏筆。
其次是線上為線下引流。不管是跟著故宮博物院的“宮貓記·過大年”節目感受宮廷過年習俗,還是山西青銅博物館推出全館360度虛擬展;不論是四川博物院推出“中國正當潮”文博線上展示及“文博大V帶你走進川博文保實驗室”線上直播,還是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出圈”,都讓人想到博物館看看。
三是博物館與時俱進。比如,幾乎各地的博物館都推出了“牛主題”。北京故宮甄選100多件牛主題文物,推出“牛主題文物專題”;在上海博物館,游客可按圖尋“牛”;成都博物館推出“福牛迎春”“織造體驗”周末兒童博物館·新春季主題活動;湖南長沙博物館布置了“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這些活動都和親子游結合起來,自然受到游客歡迎。正如長沙市民所說,“我以前覺得博物館里的展覽太高大上,后來我們發現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帶孩子在城市博物館內親近文物,為孩子積累歷史知識,通過歷史,我們的孩子應會更愛自己生活的城市。長博的生肖展,傳承生肖文化,孩子在此應能領略傳統之美。”
博物館的與時俱進還體現在與科技的聯姻。很多博物館綜合采用視頻、音頻、情景劇等現代化手段,能夠讓歷史知識不再枯燥,讓歷史變得更加鮮活,縮短了博物館和人們之間的距離,讓博物館變成有活力、有煙火氣的存在。同時,以科技手段推動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通過網絡、大數據等收集、分析用戶對文創產品的意見和反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展銷售渠道,縮短傳播時間等。比如,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點擊進入“云園林”的漫游導覽欄目,一座占地6.5萬平方米,“有生命”的博物館就會躍然掌上。跟著“虛擬導游”“步入”室內展園蘇州暢園,圍合的庭園,精美的飛檐,山石掩映,曲橋游廊,令人賞玩不盡。
總之,博物館活起來,就地過年的微旅游只是一個契機,相信隨著博物館以人為本的不斷創新,博物館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喜愛分值會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