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四年“小馬云”之后,范小勤回家了。范小勤對“錢”的數額沒有概念,盡管他以“長得像中國最有錢的人”而走紅。如今回到石馬鎮后,依然有媒體和網絡主播繼續撲向這個距離縣城60多公里、兩個多小時車程的山腳下的村子,聲稱“要帶網友看看‘小馬云’現在怎樣了”。
互聯網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社會的成名壁壘,讓一些普通人也有了成為“網紅”的機會,“小馬云”就是其中之一。數年前,表哥拍下“小馬云”的照片發布網絡,原意是希望馬云能夠看到,幫助改善范小勤一家的生活現狀;走紅之后,范小勤一家也確實收到了社會各界的慈善款數十萬元,看上“小馬云”的商業資本還幫家里裝修了并給予了一定的費用。
成為網紅的“小馬云”,一度風光無限、體面光鮮,成為“圍觀改變命運”的受益者。四年過去,當聚光燈遠離、注意力轉身之后,“小馬云”身上已經沒有了多少可以利益變現的價值,被拋棄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連一聲“再見”也沒有聽到。“小馬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原點,他的人生再也難以擁有像從前一樣的高光時刻。
每個人都要在這個社會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每個人都要找到契合自己的價值實現的通道。“網紅”并非不能成為一個職業,而是大多數“網紅”都不能像薇婭、李佳琦那樣具備專業化、職業化素養,往往只能曇花一現。不論是“小馬云回家”,還是“拉面小哥”重操舊業,對于一些“網紅”而言,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學會回歸平靜、回歸平凡,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化。
“網紅”作為互聯網經濟的產物,如果不能在內容生產上“更上一層樓”,如果不能持續推陳出新,圍觀者的新鮮感逐漸消散、獵奇心理逐漸褪去,靠臉吃飯的“小馬云”的關注度下降在所難免。當“小馬云”的符號價值下降,“網紅經濟”的利益空間就逐漸變得逼仄和稀薄。說到底,互聯網經濟也會大浪淘沙,“靠臉吃飯”或者“一招鮮”通常很難長久。
名利雙收來得太容易,讓一些“網紅”在欲望膨脹中迷失了自我,不能清醒地評價和看待自己,更缺乏抵制誘惑、約束欲望的自律自制能力。缺乏勞動力的“小馬云”一家,應該得到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卻沒有必要被過度消費和利用。讓已經回家的“小馬云”回歸平靜、回歸平凡,或許是對他最大的善意與關懷。在此基礎上,給予“小馬云”一家一定的“弱勢補償”,為“小馬云”的成長提供幫助和社會支持,見證著一個社會的良心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