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就業市場往往呈現兩極現象:一方面是持續多年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用工荒”,另一方面是一些領域和用人單位招工過于苛刻。今年春節是“就地過年”,節后就業市場中,前一種情況不大突出,后一種情況仍然比較突出。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春節過后,招聘就業市場暖流涌動,但不少企業招聘都要求“年齡限35歲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員工90化”。當下,不少用人單位仍然熱衷于收割“青春紅利”,靠青壯年人力資源參與同質化、低水平市場經營競爭。這種狀況,導致“35歲+”與“40歲、50歲階段”人群一道成為“就業困難人群”,面臨失業、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職場聚焦“青春紅利”,原本有其合理邏輯。35歲之前,無論高低學歷還是男女性別,都是年富力強和積累一定職場經驗者。職場人力資源管理,基于事業需要和成本核算,自然會聚焦“青春紅利”。從市場經濟的趨利原則出發,給求職者設定35歲的職業線,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從完善公共管理和保障民生福祉的角度看,用人單位設定“年齡限35歲以下”的門檻,既不合法也不合乎情理。這種收割“青春紅利”的做法,是一種典型的年齡歧視,和學歷歧視一樣,是市場選擇下的純粹功利主義。
其實,無論是西方國家由“看不見的手”主導的市場經濟,還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都不可能在就業市場中對市場主體完全放任不管。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彰顯,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所以,為了增加就業,國家出臺了很多釋放民生紅利的就業政策,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社會招錄,實事求是兼顧市場利益和社會效益始終是應有之義。
在市場層面,社會民生的現實感受依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一方面,中國14億多人的人口基數,使得就業壓力始終很大。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升華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全球競爭,人才更迭的速度也在加快。市場競爭的嚴酷和科技迭代的加速,使得職業領域的中年危機提前到來。
另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人口紅利期已過,老齡化社會已經來臨。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后勁不足,另一方面是市場競爭導致各行業招工“胃口”越來越高。面對越來越多90后乃至00后的年輕人,35歲的“中年人”自然就失去了許多職場選擇權。
市場可以功利化,政策不能放任不管。畢竟,雖然35歲“上有老下有小”,且干勁不如20歲、30歲的時候,但是這個群體有經驗有韌性,而且對職業的忠誠度很高,他們不會再有太多“人挪活”想法。所以,35歲這個群體依然是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是所謂的成本負擔。何況,他們也曾有過火熱的青春,而且每個人也都會老。即使從常識情感出發,就業市場也應充分尊重這個年齡段的求職者,給予他們最真切的關懷。
要讓市場不歧視這個年齡段的求職者,需要公權機關和公共事業部門作出表率,包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都不能設置35歲這個尷尬的紅線。果如此,市場環節的職場求職,自會好了許多。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職場的人,無論青春年少還是人過而立或者到了中年,甚至到了中老年,職場都不應該有年齡歧視?;趹獙淆g化社會的考慮,就業市場也應對中年求職者予以適當關照和傾斜。(張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