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山東錦華環??萍加邢薰疚ㄒ坏囊幻h評工程師4個月編制1600余份報告,引發社會對環評的關注。山東生態環境廳事后回應,要以“零容忍”進行查處。此事余波未了,3月23日的央視《焦點訪談》,又曝光了部分地方的環評亂象,包括糊弄作假、顛倒日期、數據照搬、抄襲等等。
環評是生態保護中重要的制度設計,做一本環評報告書一般需要數月,而且數據、征詢過程等都要有翔實的記錄,這樣報給相關部門的才能是可靠的測評報告。然而,作為守護綠水青山,捍衛公眾生命健康的“第一關”,環評在某些地方卻大門洞開,導致污染隱患屢屢長驅直入。這樣的環評,不僅不能真實反映一些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反而淪為某些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環境違法的“白手套”。
從山東爆出的環評師4個月編千余份報告的新聞,可以看出某些環評機構違法的肆無忌憚。一家環評機構只有一名環評師,卻能短短的4個月中,編制千余份環評報告,涉事環評項目遍布全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如此環評操作,明顯存在重大弄虛作假嫌疑,這不是在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在做環評,而是墮落成為環評的“批發商”和“簽字機器”。
此次央視《焦點訪談》爆出的問題,同樣觸目驚心。河北廣宗經濟開發區的某項目環評,7月16日公示的環評報告書,卻把半個月后組織召開座談會的事寫進報告書,還寫得活靈活現。四川某化工公司的環評,兩份相隔近8個月的報告,有三個項目15組數據完全一樣。部分環評機構不講自身職業操守,毫無對生態環境的敬畏之心,于此可見一斑。
對于類似環評亂象,必須要出重拳,發生一起,嚴懲一起。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一直在推動環評文件的復核,許多違規環評機構和編制人員因此受到通報批評和失信記分。未來,這樣的行政監管還需繼續發力,以猛藥去沉疴,大幅度提高環評機構和人員的違規成本。只有當違法違規的成本,遠遠高于糊弄作假的收益時,才能做到以儆效尤,蕩滌行業的弄虛作假的風氣。
在做好個案追責時,環評制度的相關配套建設,也亟需跟上。比如,山東環評師4個月編千余份報告就提醒我們,對于環評工程師的執業行為,需要加大規制,單個環評師的工作量,應當設置合理上限,避免環評師出于利益的追逐,拼命接單,而放松對具體項目的科學把關,甚至不惜鋌而走險造假。比如,對于提交虛假數據的環評機構,實行一票否決制,不能一味容忍某些環評機構拿人為失誤做借口,只是改正數據重新提交。如此一來,才能倒逼環評機構拿出一萬個小心,不敢在數字上,有任何人為疏忽和鋌而走險的僥幸。
環評作為生態保護“第一關”,絕不容失守。在制度層面查漏補缺,借助大數據、智能監管技術手段,提升環評造假的監管水平,如此才能對環評弄虛作假釜底抽薪,為整個環評行業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于 平)